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决策公开>法规文件>政策解读

【部门主要负责人解读】万载县“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纲要解读

访问量:

关联稿件:

五年规划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属长期规划,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我国从1953年开始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十一五”起,“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县在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乘势而上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起步期。编制实施好“十四五”规划,对于引领全县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万载华章,描绘好新时代万载改革发展新画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21年1月13日,中共万载县委十四届十三次全体(扩大)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万载县委关于制定万载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2021年2月6日,万载县第十六届人大六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万载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Ο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一、“十四五”时期万载发展目标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促进烟花爆竹产业转型升级打造竞争优势,以坚持创新驱动引领新兴产业发展,以有机富硒农业彰显万载特色品牌,以对接宜万同城和湘赣边区域开放合作战略释放发展潜力,以持续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激发内生发展动力。

具体目标任务是:主动对接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战略,坚持贯彻落实“在加快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上作示范、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上勇争先”,“十四五”期间,努力将我县打造为赣西中心城市发展加速区、国家绿色发展先行区、湘赣边区域开放合作先行区和安全环保发展示范区。

赣西中心城市发展加速区:构建以新型烟花爆竹为竞争优势,以新能源、安全环保和电子信息为主导,多类型工业产业为补充的“1+3+N”创新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型工业体系,促进生产性服务业、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打造资源聚集优势,逐步形成满足梯次化市场需求的产业融合、融通发展工业生态,努力打造中部地区乃至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成为宜春中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强有力引擎。

国家绿色发展先行区:充分利用我县生态优势,立足有机富硒的资源优势,推进产业体系绿色升级,重点发展优质富硒水稻、油茶、百合、有机富硒和生态休闲农业,大力发展新能源、安全环保、电子信息等高效节能、绿色环保产业,打造中部欠发达地区绿色发展万载样板。

湘赣边区域开放合作先行区:抓住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发展机遇,主动对接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融入“长三角”产业分工和市场体系,提升湘赣边区域开放合作水平,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与周边市县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和旅游合作,在湘赣边区域合作中勇争先。

安全环保发展示范区:坚持发展与维护安全相结合,以烟花爆竹产业为基础,充分发挥我县在长期抓安全生产和环保转型中的经验,大力发展与安全生产相关的安全装备制造、技术服务、安全技能、应急管理人才培训等,变安全生产和环保压力为动力,系统重构烟花爆竹全产业链,打造绿色安全、现代高端的生产体系,以安全生产和生态环保工作的全面提升,推动我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二〇三五年万载远景目标

综合实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迈上新台阶,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文化、教育、人才、体育、健康事业取得新进展,居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万载目标基本实现;形成高水平双向开放新格局,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人均生产总值超过全市平均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未来五年,全县上下要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精准把握我国社会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准确识变、科学应变,强化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三、依托区域发展布局,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主动对接宜万同城发展战略,建成宜万快速通道,加快布局工业产业长廊;快速推进南部新城开发,拉开城市建设框架,与宜春中心城区同城化、一体化发展,初步形成产业对接、产城融合、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城市功能互补、人才双向交流的格局,同时融合湘赣边区域开放合作示范区,着力构建“两核两廊四区”的发展格局,加快优化城镇体系,推进以人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板块支撑和动力系统。

做大“两核”。加快以县城主城区为中心和以株潭镇为副中心的城区的双核心区建设,提升城市功能,着力发展以旅游、商贸、金融、物流、电子商务、科技研发等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以绿色产业为主体的循环经济,打造全县经济发展核心。

强化“两廊”驱动。加快两大经济走沿线乡镇建设,打通区域经济循环通道。纵向策应宜万同城战略,加强宜万经济走廊沿线的马步乡、康乐街道、高城镇、鹅峰乡、三兴镇、白良镇、茭湖乡、罗城镇、高村镇建设,打造赣西经济发展加速区。横向策应湘赣边区域开放合作战略,加强建设湘赣边区域开放合作经济走廊沿线的黄茅镇、株潭镇、潭埠镇、岭东乡、白水乡、赤兴乡、双桥镇、仙源乡建设,打造湘赣边区域开放合作桥头堡。

推动“四区”特色发展。以康乐街道、马步乡、鹅峰乡和工业园区为主体,加快中心城区建设,提升城市功能,打造东部现代服务业功能区和制造业聚集区;以株潭镇、黄茅镇、潭埠镇为中心,包括双桥镇、高城镇、岭东乡区域继续发展烟花爆竹产业,做精做优做稳烟花爆竹全产业链,打造西部烟花爆竹产业集聚区;以仙源乡、赤兴乡、白水乡为主体,依托自然生态和红色文化资源,着力保护开发湘鄂赣革命根据地遗迹遗址、红色名村,建设罗霄山脉国家森林步道万载段,重点发展红色文化旅游、百合种植观光、休闲养生等产业,打造北部红色生态旅游区;以白良镇、茭湖乡、高村镇、三兴镇、罗城镇、双桥镇为主体,重点发展有机富硒农业,打造中部有机富硒生态农业区。

四、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升经济质量效益

以工业转型升级为首要战略,以工业生态建设为价值增长导向,以配套优化为重要支撑,持续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加强产业载体和创新平台建设,构建以新型烟花爆竹为竞争优势,以新能源、安全环保和电子信息为主导,多类型工业产业为补充的“1+3+N”创新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型工业体系,促进生产性服务业、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打造资源聚集优势,逐步形成满足梯次化市场需求的产业融合、融通发展工业生态。

做精做优做稳烟花爆竹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安全环保、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改造提升多类型传统工业企业,大力实施制造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行动,提高制造业比重,加快工业强县建设步伐。

聚焦新能源、安全环保、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以企业大集群推动产业再升级。推动橡胶制品制造业、新型建材产业、有机富硒食品加工、医药健康产业等多类型工业产业发展。加快数字化发展,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探索建立生产性服务业与生产企业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模式,促进电子商务、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科技服务和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与服务企业深度融合发展。稳步发展生活性服务业,重点发展贴近服务人民群众生活、需求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生活性服务业,推动生活消费方式由生存型、传统型、物质型向发展型、现代型、服务型转变,促进和带动其他生活性服务业领域发展。

    聚焦聚力工业园区建设,紧扣县委“融入宜春、聚力园区、双城联动、特色彰显、宜业宜居”工作思路,坚持强攻工业,聚力园区发展不动摇,积极开展产业招商、坚持扶优扶强导向,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全力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突出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安全环保主导产业,重点支持南氏锂电、睿锋环保上市,力争两家上市后产值突破200亿元。三是发展绿色循环经济。积极推进全国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建设,探索推进应急环保产业园建设,全力打造“安全环保发展示范区”。

五、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建设开放型经济

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方向,精准扩大有效投资、充分激发消费潜力、优化消费市场环境,积极扩大内需。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在内陆全方位开放上求突破,形成国际国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持续推动传统基础设施强化升级,前瞻性布局新型基础设施,为构建经济双循环提供强大动力和保障支撑。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方向,发挥优势、补齐短板,主动融入共建发展新格局,推动形成更高水平供需动态平衡,在畅通国内大循环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展现更大作为。

    精准扩大有效投资,充分发挥有效投资对扩大内需、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紧盯国家和省市投资方向,围绕工业、农业、服务业、重大基础设施、新基建、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充分激发消费潜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顺应居民消费需求升级新趋势,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需求侧结构性改革,加强优质商品和服务供给。

    寻求内陆全方位开放突破。以全省设立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为契机,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主动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建设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有机富硒绿色食品供应基地,推动烟花爆竹产业走向世界。引进“长三角”先进的发展理念、体制机制和改革开放成果,主动融入“长三角”产业分工和市场体系。主动参与湘赣边区域开放合作,加强周边市县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和旅游合作,推进湘赣边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强力推进宜万经济走廊建设,不断提升宜万同城水平。

强化现代化基础设施,持续推动传统基础设施强化升级,前瞻性布局新型基础设施,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构建经济双循环提供强大动力和保障支撑。实现国道二级以上公路比例达到20%以上,重点乡镇通二级以上公路比例达到100%。抓好“四好农村路”建设,实施县乡道路改造工程和村道完善工程,实现100%的通油路目标。加强乡道建设,以建制村为节点,乡镇为中心,打通串连乡镇至建制村至自然村便捷路网。

    完善能源设施建设。基本实现县城和农村、主网和配网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结构合理、设备先进、自动化程度较高、调度灵活、运行安全可靠、经济技术指标较先进,具有一定智能化的坚强电网。城区、园区配网主要形成多分段单联络供电模式,实现环网接线,开环运行,线路实现100%联络,综合电压合格率99.7%。推进适合分布式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运行特点和规模化应用的新能源智能微电网试点、示范项目建设,全面完成省天然气长输管网宜万支线项目建设,完善城市供气管网建设,全面推进气化乡镇工程。

    大力发展城乡供水一体化,形成城乡连通的供水网络,实现农村自来水全覆盖。加快推进抗旱应急引调提水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小型水库新建工程建设。构建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完备、安全高效的城市市政基础设施体系,推进棚户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推进生活垃圾及污水处理,完善城镇供水排水及雨污分流管网设施建设,加快城区路网、停车设施建设及主城区断头路建设,提升城市的通达性和微循环能力。优化城市公园绿地布局,提升城镇园林绿化水平。增强道路绿化带对雨水的消纳功能,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深入推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健全防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巩固脱贫成果,立足有机富硒持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产业兴旺之美、自然生态之美、文明淳朴之美、共建共享之美、和谐有序之美新时代美好乡村。

立足有机富硒的资源优势和宜万同城的区位优势,不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为抓手,坚持走有机富硒兴农、质量兴农、科技兴农、融合兴农道路,持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快农业现代化。提升特色农业竞争力。推进农产品品质认证,打造绿色生态品牌。以有机富硒产品生产为重点,大力发展特色生产,以强化蔬菜、水果、食用菌、中药材、花卉五大基地建设为重点,打造专业化、规模化特色经济作物生产、加工、出口基地。

推进农业与工业深度融合,支持发展农产品、林产品、畜禽产品深加工和农村特色加工业,创建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示范基地,引导和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向示范园区聚集,推进农产品加工向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推进农业与旅游深度融合,以特色农业经营主体为依托,不断辐射带动农业、旅游、文化、教育、养生养老等融合发展。

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健全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持续推进“厕所革命”、精准灭荒、乡镇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等重大生态工程,分类分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深入开展移风易俗行动。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动态帮扶机制,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运用脱贫攻坚成功经验推动乡村振兴。

七、加快深层次市场化改革,持续增强发展动力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培育更多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帮助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纾困解难,强化国有企业、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监管,锻造企业家队伍。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围绕打造全国一流的营商环境,深入推进“双千”服务活动,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优化企业开办流程,加强诚信政府建设,建立健全政企沟通机制和营商环境投诉维权机制。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完善融资增信体系,加大企业上市引导服务力度,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市场体系,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八、坚持创新核心地位,强化科技创新引领

把科技创新作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支撑,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围绕产业技术创新、社会发展技术创新、现代农业技术创新,提升科技服务能力水平。科技创新引领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到全省中等水平,强化财政科技投入,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全社会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全县GDP比重达到2.2%,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1.5%,实现全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与增加值翻番的目标。

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环境。完善和落实企业创新发展的优惠政策,健全科技型企业成长发展全流程服务链,持续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进一步减负放权,完善激励评价机制,充分激活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拓宽创业渠道。持续推进“双返双创”“三请三回”活动,建立万载籍在外人士返乡创业政策机制。组建我县高水平、稳定的科技特派员队伍,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完善人才配套政策,切实提高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软实力”。建立普惠制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加大乡土人才培养力度;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战略,制定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完善柔性引才引智机制,着力引进一批国内外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培养具备竞争力的科技人才后备军。

九、树牢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万载。

科学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三区”功能空间,严格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按照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要求,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措施。

探索实行绿色GDP核算制度。探索建立与主体功能定位相符,包含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的差异化考核评价体系。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刑事、民事、行政三审合一的专业化审判体系,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生态环境保护公开承诺与“双随机”抽查制度,强化企业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构建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生态环境保护监管机制。

发展绿色生态优势产业。推进产业体系绿色升级,重点发展有机富硒水稻、油茶、果蔬、畜禽和生态休闲农业。大力发展新能源、安全环保、电子信息等高效节能、绿色环保产业,加快对优势产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步伐。推进以“健康农业、健康管理、健康旅游、健康制造、养生养老、医疗服务”为主的“生态+大健康”产业向纵深发展。

十、坚持先进文化引领,加快建设文化强县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着重培养“万载人爱万载”的意识,加大万载正能量故事、优秀传统文化、新风新貌等宣传力度,增强万载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意识,为万载发展凝心聚力。

加强特色文化传承保护。充分挖掘各类特色文化,建设一批市级、县级的红色名村,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发展。唱响红色文化品牌,挖掘传统特色文化,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推动文化交流与传播

优化城乡资源配置,建设城乡一体、区域平衡、全体人群均等等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实现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要和增强精神力量相统一。

促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特色产业旅游项目建设。以烟花爆竹、百合等产业为基础,以现代化企业生产流水线为依托,辅之以现代企业文化、创意文化元素,使相关知名企业基地成为集产品研发、创意设计、展示、旅游观光、体验等为一体的现代产业旅游示范点。

十一、大力改善民生福祉,全力做好民生保障

切实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推动共同富裕。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落实人口长期发展战略,提高人口素质,加快推进医养结合发展,打造康养万载。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

促进就业鼓励创业。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加快提升产业工人技能素质,认真完成退役军人接收安置任务,加大对高校毕业生政策扶持力度,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

大力发展优质均衡教育。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加大教育投入。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持续关注城镇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

全面提升卫生健康水平。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深入推进健康万载建设。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加快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设。

十二、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造和谐稳定发展环境

坚持以政治为引领、法治为保障、德治为根本、自治为基础、智治为支撑“五治融合”,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在推动更高水平平安建设上走前列。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把安全发展贯穿高质量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积极预防和化解各种社会风险,促进社会和谐安定。

坚决捍卫政治安全。坚定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特别是政权安全、制度安全,加强国家安全宣传教育,落实党管武装制度。

守护经济安全。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保障水利、电力、供水、交通、通信、网络、金融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确保粮食安全,保障能源安全。

坚决维护人民生产财产安全。启动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构建覆盖全市的自然灾害感知数据采集体系,提升灾害风险预警能力,完善各项专业监测预警系统。

全力保障社会稳定和安全大局。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完善信访制度。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完善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

解读人:党组书记、主任 卢秋霞    联系电话:0795-8823055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