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重点领域信息公开>数字经济>政策文件和解读

宜春数字经济“一号发展工程”

访问量:

关联稿件:

 丁朝科:

大家好!数字经济是引领未来的新经济形态,既是经济提质增效的新变量,也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省委省政府将发展数字经济作为双“一号工程”之一,宜春市委市政府将发展数字经济作为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抓手。市大数据局作为发展数字经济工作的牵头部门,将全力以赴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会同各地各部门各单位抢抓机遇、时不我待,狠抓“一号发展工程”的组织实施,努力使宜春在全省发展数字经济中赢得先机主动。今天是宜春数字经济首场新闻发布会,下面,围绕“一号发展工程”,从五个方面介绍近期工作开展情况及实施意见。

(一)统筹规划,明确“新目标”。近期,我市结合实际情况,出台了《关于坚定不移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发展工程”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了未来五年宜春发展数字经济的目标定位,即:力争到2025年,我市数字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数字经济增加值增速迈入全省第一方阵,努力实现规模倍增、占全市GDP比重达到45%左右,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突破10%,打造电子元器件及设备制造业产业集聚区、产业数字化效率提升活跃区、大数据全产业链发展示范区。围绕新目标新定位,我局正在牵头制定2022年工作计划,切实把规模倍增的发展目标和“三区”的发展定位细化到年度目标上,确保如期完成2022年既定发展目标。近期,已推动各地开展了“一号发展工程”大调研活动,掀起了全市建设数字经济的浪潮。

(二)升级换挡,领跑“新赛道”。总体布局上,把宜春大数据产业园、高安智慧物流产业园、樟树智慧医药产业园、丰城智慧教装产业园作为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引领区来打造引导各地结合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找准1-2个数字经济产业细分赛道,依托已有的电子信息产业园、电商产业园,或利用闲置楼宇打造数字经济产业“园中园”,推进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发展,力争各地形成数字经济产业集群。重点产业上,做强大数据、互联网和软件服务业、物联网、5G产业等基础重点,力争每年新增规上互联网和软件服务业企业5家以上;做大工业互联网、数字文创、智慧农业等融合产业;谋划数字孪生等新兴产业,以经开区为重点,推进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开展汽车进程服务人机交互系统、自动驾驶等关键技术攻关。不断推动产业数字化,在新赛道赢得主动,实现领跑目标。

(三)内外兼修,培育“新业态”。我们将推动“个体培育”向“生态营造”转变,既注重“硬基建”建设,又重视“软环境”发展。基础建设上,大力推动5G网络、物联网建设,2025年前,建成5G基站7000个以上,移动物联网用户数突破350万;2023年前,争创千兆城市;强化赣西云数据中心建设,打造服务全省乃至全国的区域性、行业性绿色数据中心。公共服务上,强化政务数据开放共享,定期举办数据创新应用大赛,对数字经济企业数字化产品和服务进行梳理,形成机会清单”“产品清单并向社会公开发布,推广一批数据应用场景和解决方案;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企业和群众办事线上网通办”,实现一机在手、办事无忧;推动教育、医疗、人社、养老等公共服务数字化,提升智慧城市功能与品质建设;加强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信息基础普惠化。

(四)新旧融合,激发“新动能”。聚焦工业、农业、服务业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重点打造工业互联网核心基础设施力争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上取得突破推动智能制造工程,建成200个以上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推动数字商贸、智慧物流、智慧旅游、数字文创、数字金融等应用快速发展,提升服务业在数字核心产业增加值;加速推动“互联网+现代农业”,建成数字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激发一二三产业发展新动能。

(五)统筹协调,构建“新机制”。围绕数字经济发展特点,从组织架构、智库建设、要素保障、生态构建等多方联动发力,打造人才、技术、政策、金融、平台、数据、安全等多位要素互为支撑、包容开放的数字经济新生态。打破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本着鼓励创新的原则,在数字经济领域试行“极简审批”“容缺登记”制度。探索“沙盒监管”措施,建立数字经济领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监管规则。

宜春数字经济,刚刚起步,犹如星星之火,我们相信,在市委市政府带领下,在各地各部门通力合作下,终将形成燎原之势,宜春必将成为数字经济综合强市。


    经济晚报社记者:发展数字经济已成为全省各地“一号发展工程”,请问宜春政府在大力推进数字经济建设时,会给当地企业带来哪些机遇?

    丁朝科: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数字经济作为新经济形态,不论是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还是推进数字化治理,都正在并还将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并进一步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方式的改变。仅就产业的数字化来说,发展数字经济对于企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机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策机遇,去年年末,国务院出台了《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今年年初,江西省政府发布了《关于深⼊推进数字经济做优做强“⼀号发展⼯程”的意见》,宜春市印发了数字经济“一号发展工程”实施意见、“宜春市产业转型升级攻坚行动实施方案”,尤其近来疫情期间,宜春专门出台了“关于积极有效应对疫情帮扶中小企业纾困解难的40条支持措施”等一系列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惠企政策;二是市场机遇,数字经济在宜春乃至全国迅猛发展,既为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窗口与机遇,也为从事技术、平台研发的数字化服务企业提供了市场与空间;三是转型机遇,数字经济作为新业态逐渐突显精细化、规模化、集聚化趋势,企业可以在市场转型过程中抓住转型机会,匹配产业上下游最有资源,加快企业全价值链业务协同,形成数据驱动的智能决策能力,提升企业整体运行效率和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效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数字化转型是企业“被逼无奈”的一种选择,挑战的是企业家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实力,是综合能力的考量,更是企业“涅槃重生”突破自我的一种努力。

挑战倒逼改革,机遇带来发展。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可以预见,在数字技术的浪潮下,未来将有更多的本地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为宜春数字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新法制报记者:我们注意到,省发改委正在实施创新营造数字技术应用场景行动计划,市大数据局作为宜春“一号发展工程”的牵头单位,接下来在应用场景方面有什么打算?

   吴先锋: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数字技术应用场景行动是我省、我市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和数字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局作为全市数字经济工作牵头单位,既有压力更有动力,对于如何借力应用场景建设推动数字经济发展也进行了一定的思考和探索。营造数字技术应用场景,不仅可以整合市场资源,还可以逐步建立起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方参与的场景培育长效机制,推动由“政府给优惠”向“政府给机会”的模式转变。宜春推动数字经济应用场景建设,不仅要主动融入全省、全国的数字化发展浪潮大局中,更要积极作为,大胆创新,为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提供宜春方案。

一是强化示范引领。在宜春大数据公众号开辟数字经济专区,设置新闻动态、政策咨询、产业发展三个子栏目,动态宣传各县(市、区)数字经济开展情况,广泛宣传行业领域新政策新标准新动向,重点宣传各县(市、区)政府推荐的企业数字化转型优秀案例,并将优秀案例细分归类,装订成册,推荐给各产业园区企业作为转型参考案例。在疫情缓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组织各地企业参观交流、学习推广。

二是丰富两张清单。今年2月份,我们已向全市各地各部门和园区企业征集了一批数字技术应用场景的建设需求和新技术、新产品、新解决方案,形成了第一批“机会清单”和“产品清单”。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按照“越细分越有竞争力、越精准越有爆发力”要求,将聚焦省级层面梳理确定的20条数字经济产业赛道,进行细化梳理,形成需求鲜明的“第二批机会清单”,在充分调研、征询各地各部门实际需求、潜在需求、意向需求的基础上,有倾向性地征集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解决方案,形成精准供给的“第二批产品清单”。为接下来的供需对接会打好基础。

三是推动供需对接。我们将根据疫情情况,灵活采用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分批分场景举办清单发布会、产品路演、场景沙龙、供需对接会、主题研讨会等线上线下多种形式的活动,将优秀数字技术、创新产品和解决方案与各方面的场景需求进行撮合,促进应用场景转化为市场机会,推动企业不断提升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夯实数字经济社会发展基础。

宜春日报社:数字经济听起来高大上,感觉离老百姓很远,会有哪些方面跟我们普通大众联系更紧密呢?

    温琪琳:谢谢你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数字经济涉及方方面面市大数据局作为“一号发展工程”的牵头单位,始终坚持以增强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目标,让数字经济的红利惠及百姓生活的各个角落。

近年来,我市依托赣西云数据中心和大数据平台,已累计打通57个部门的118个业务系统,汇聚政务数据总量达21亿多条,建设接口资源253个,服务善政、惠民、兴业多个应用领域,陆续为招生入学、公租房、不动产、市域社会治理等20多个业务系统提供数据支撑服务。其中入学报名“网上办”系统通过打通共享户籍信息、房产信息、公租房信息、用气信息等9大类数据实现了入学报名“零见面”、“零跑腿”、“零证明”,极大的方便了学生入学报名,惠及我市10万余学生家庭;公积金业务依托市级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实现全程“网上办”,通过各部门数据共享核验,实现了公积金单位清册业务全覆盖,线上办理率达90%以上;公租房APP通过市级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实时对接不动产、商品房合同备案、公租房、户籍、水气等信息,实现数据在线比对,公租房的受理和审核时限由原来的60个工作日,压缩至3个工作日,充分体现出“开发小程序,惠及大民生”,百姓再也不用“跑断腿、磨破嘴”,极大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动政务数据共享开放,发挥政务数据资源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提升政府社会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