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部门信息公开目录>教育体育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法规文件>政策文件

万载县“十四五”教育现代化发展规划

访问量:

关联稿件:

为加快推进万载县教育高质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根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江西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宜春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万载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我县教育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新时代十年万载教育事业发展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万载教育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十二五”“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深化教育领域改革攻坚,大力实施推进“科教兴县”“教育强县”战略,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升级,逐步形成了“结构布局合理、办学资源改善、教育内涵提升、教师队伍优化、教学服务增强”的发展新局面,2016年至2017年,我县连续两年获得市政府颁发的“推进素质教育工作先进县市区”称号,为“十四五”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县教育事业发展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一)发展基础

1.办学硬件条件持续改善。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近十年来,全县教育总投入突破87.8亿元,其中校建资金15亿元,全面实施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化解城区大班额、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普通高中教育扩容提质等重大教育民生工程。新建了万载县第二小学、万载县幼儿园、龙湖实验学校、康乐街道中心小学、康乐幼儿园,改造了万载县第一小学、万载县第四小学、万载中学、万载县第三中学、万载县第四中学等中小学校(幼儿园)51所,其中,中小学校24所,幼儿园27所,共新增校园用地面积175亩,新建扩建校舍面积48.6万平方米,改扩建运动场18万多平方米,新建围墙2万多米,新增学位16000多个。2020年全县教育经费投入总计107439万元,较2015年76996万元增长39.54%,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比例每年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比例,积极化解大班额、大校额难题。

2.电教装备信息化快速推进。

大力推荐教育数字化、信息化。2019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县本级投入资金2368万元建设了教育城域网,为区域教育资源共享、教育教学管理搭建了一条信息传输的“高速公路”;2020年县本级投入资金2842万元,购置了1481套符合高质量班班通要求的交互式一体机设备,实现了“班班通”设备全覆盖;积极开拓信息化教育教学管理新模式,创新开展“钉钉智慧校园平台”助力学校教学管理、家校共育、教研教学工作。近年来,电教装备论文共计获得国家级奖项5人,省级奖项8人,市级奖项28人;组织了300余人次参加各类电教装备竞赛,共获省级奖项72个,市级奖项170个;组织申报立项国家级课题3个,省级课题11个,市级课题13个;优质课程资源录制共组织教师1557人次,共计320多节省、市级优质课。

3.教育扶贫保障全面覆盖。

全面落实“上学路上不让任何一个孩子落下”脱贫要求,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贫困学生助学,实行属地与校长双负责制和送教上门机制,全面落实教育帮扶政策,完善学生资助体系,加大学生资助力度,构建政府资助、企业捐助、爱心募助的教育助学体系,实现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全覆盖,全县现有各级各类教育基金组织108个。不分地域户籍,凡经县扶贫办(乡村振兴局)认定的脱贫户(三类人员)子女上学,直接享受对应学生资助政策,资助分类等级以就高为原则,做到应助尽助。十年来,全县教育资助总金额达1.66余亿元,惠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4.44万余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学生55478人次,资助金额3640.7575万元;完成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15945人次,放贷12473.9704万元。

4.师资人才队伍持续优化。

万载县把师资队伍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大力增加编制补充师资,2021年省、市下达我县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数共计6205个,十年来综合采取省考、特岗计划、校园直招、定向培养、“三支一扶”等方式大力补充师资,累计补充教师4314名,其中2016-2022年共招聘中小学教师3141名,连续6年招聘教师400名以上,其中本科以上教师3389名,引进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12名,教师人数从2015年底的4210人增长到2022的6075人,全县本科以上学历老师占比达67.3%,有正高级教师3人、副高级教师809人,老中青梯次互补、学科专业齐备的教师队伍结构基本形成,为教育优质均衡夯实了人才支撑。坚持“走出去,请进来”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和完善教师终身学习、继续教育制度,多形式、多渠道开展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的教师培训。据不完全统计,十年来共投入专项培训经费1200余万元,共培训中小学教师25100余人次,组织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参加全员远程岗位培训44700余人次,涌现出了一批师德楷模、优秀名师。何彬、钟翔、王旖瑶等一批青年教师获得省级以上奖励,张晓涛、孙广初、兰小华入选“中国好人”,刘桂媚入选“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陶学武荣获“全国优秀教师”,黄寒萌入选“江西省新时代学生心中好老师”,夏萍入选教育部“2022年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林星华入选“江西省2022年度感动江西教育人物”,李道勇入选“2022年马云基金乡村教师”,十年来获省级级以上荣誉近百人次,市级以上荣誉500余人次。

4、立德树人任务全面落实。

坚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事业发展各环节各领域,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成为常态化。创新出台思政课改革举措,建立县党政领导联系学校制度,守正创新办好思政课。持续开展红色、绿色、古色文化教育活动,以及童谣传唱、垃圾分类及减量教育、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教育等系列活动,持续举办全县中小学运动会和师生文艺汇演等活动。垃圾分类和减量教育落地走实,“小手拉大手”打卡积分等工作成效明显。党的十八大以来,评选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8个。开展了“诵红色经典、讲红色故事、唱红色歌曲”系列活动,举办了“圆梦中国·全面小康”爱国主义教育主题读书活动、“追寻红色足迹”研学活动、“同心战疫情携手共成长”六个一主题教育活动,利用清明节、公祭日缅怀革命先辈,开展了“弘扬烈士精神、激发爱国情怀”主题教育活动等形式来缅怀英烈的丰功伟绩,弘扬烈士精神,引导学生增强爱国情、树立报国志。每年广泛开展了雷锋精神进校园、向雷锋学习做美德少年、讲雷锋故事、学雷锋见行动·日行一善、道德讲堂等诸多活动。2017年,万载中学和万载一小被评为江西省首届文明校园。

5各类教育高质量协调发展。

坚持五育并举的正确办学理念,实施“提质强校”工程,全面推进“教育强县”战略,一体化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中教育提质创优、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特殊教育协调发展、终身教育数字发展。经过十年努力,全县共有幼儿园183所,其中公办幼儿园92所(含县级2所)、民办幼儿园91所,在园幼儿总数20428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6.11%,公办在园幼儿11030人,公办占比53.99%,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91.02%。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比2015年提高12.5个百分点。全县共有中小学校226所,其中普通完全中学5所(含万外、赣外2所民办),初中17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2所(民办),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含民办康乐实验),小学198所(含教学点60个,1所民办),中职2所(含1所民办),特殊学校1所。2022年秋季全县在校中小学生102202人,其中小学50561人,初中31696人,高中16565,职高3380人,特教277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到100%,巩固率达98.7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占比降至16.5%,2016年以92.5分顺利通过国家和省政府对我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评估,荣获“全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市区”称号。高中阶段共计309个教学班(含私立54个),高中在籍学生16565人(含私立2640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实现92.15%,比2015年提高2.15个百分点,公立高中“大班额”“超大班额”占比69.2%,拟在南部新城新建城南高中;特殊教育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安置率为98.16%;中职学生人数由2015年774人发展到2022年的3380人,职普比由19:81调整为25:75(含县外就读约2000人)。十年来,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大力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优化教学手段和评价机制,努力构建高效课堂,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全县有45个课题获得结项,其中省级结项课题22个,市级结项课题23个,学生参加的各类学科竞赛、教师参加的优质课和论文评比获市级以上奖励共3000余项。十年来,高考本科上线率年年新高,三校生高考取得新突破,一本录取从2012年的197人提升到2022年的689人,先后超过上高、樟树和高安,田成根、周艳、辛梅、易郁杰等四人被清北录取。近四年高考我县本科增长幅度均排进全市前三名,2021年一本、二本录取增长率分别为20.25%、31.67%,2022年一本增长率10%,全市排名第二。

表1:“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

2015年

基期数据

“十三五”

规划目标

2020年

完成情况

学前教育

幼儿在园人数(万人)

2.98

2.5

2.34

毛入园率(%)

78.5

85

89.5

普惠性幼儿园占比(%)

75

90

91.02

九年义务教育

在校生(万人)

9.07

9

8.96

巩固率(%)

92.85

98

98.75

高中阶段教育

在校生(万人)

1.08

1.8

1.92

毛入学率(%)

87.25

90

92.15

(二)发展形势分析

1.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开局起步期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区,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教育强省的宏伟战略,宜春市委、市政府吹响了“让中心城区强起来、让县市区跑起来、让大宜春立起来”催人奋进的号角,万载县委、县政府提出“勇争全省一流”目标。万载教育必须深刻把握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抓住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机遇期,应势而谋、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助力万载“融入宜春、聚力园区、双城联动、特色彰显、宜业宜居”战略贡献教育力量和人才支撑。

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需求,需要更为深入的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支撑引领。当前,我国已经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人民群众期待更高质量的教育。迫切需要教育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为统领,坚持问题导向,破解发展难题,继续扩充学前教育资源,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形成更有活力、更具效率的教育发展新格局,为我县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新动力。

应对人口规模与结构新变化,需要更为科学的教育资源配置。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持续加速,生育政策全面调整,人口老龄化加剧,迫切需要根据人口规模和流动趋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各级各类教育资源,进一步扩大教育公平,提高教育公共服务的可及性。

适应数字时代新要求,需要更具创新性的教育理念。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加速推进,新科技革命对学习者能力素养要求发生的深刻变化,迫切需要教育主动借力信息技术新优势,实现教育事业发展新突破,加快对传统教育边界、教学组织形式、知识获取方式、教师角色定位等变革创新,培育教育新兴业态,融入未来教育发展新趋势,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和教育发展新使命,必须认识到,万载教育还存在学前教育供需矛盾较为突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任务繁重、普通高中发展特色不明显、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深度不够、教师队伍结构和素质有待进一步优化和提升、学校内部管理规范化和精细化程度有待加强、教育体制机制还有待完善等一些问题和不足。

面向“十四五”,万载教育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主动适应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用创新的理念激发发展活力,用改革的办法增强发展动力,用实干的精神凝聚发展合力,努力办好万载特色、人民满意教育。

2.制约教育发展的困境

新时代十年,万载教育事业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对照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教育事业仍存在发展不充分、优质资源不充足等弱项,需要我们攻坚克难补齐短板,发展更充分、更均衡、更高质量的教育,满足全民终身学习的多样化需求。

(1)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还有差距,教育供给矛盾突出,呈现基础教育“村空、乡弱、城挤”现状,义务教育大校额、非标准班额、师资配备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城区中小学教育资源急需扩充,中小学教育教学装备达标任务艰巨。

(2)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任务还很艰巨。学前教师持证上岗率仅649人,离国家标准90%差距还很大。城区幼儿入公办园需求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公办幼儿园学位依然紧张。民办幼儿园办园水平参差不齐,民办幼儿园管理体制有待加强。

(3)普通高中教育供给不足,公立高中“大班额”“超大班额”占比69.2%,新建城南高中迫在眉睫。职业教育生源流失严重,校企合作、产学融合不强,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发展需求及适应市场需要。

(4)教师队伍断层、男女比例不合理,学科结构不合理,专任教师不足等问题,制约了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万载县“十四五”教育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二十大和二十届历次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按照省委、市委、县委党代会制定的目标,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对标“作示范、勇争先”,落实党的二十大“教育、人才、科技”统筹战略部署,以建设基础教育高质量教育体系为主题,着力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加快推进万载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描绘好新时代万载改革发展新画卷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牢牢掌握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权,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完善党领导教育工作的体制机制,使教育领域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2、坚持优先发展。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党委政府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和促进共同富裕的“风向标”,坚持教育发展优先规划、教育投入优先安排、教育用地优先保障、教育问题优先解决,以教育的优先发展支撑万载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3、坚持高质量发展。树立质量为先理念,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学前教育优质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普通高中优质特色、职业教育优质融合、终身教育优质服务,努力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

4、坚持改革创新。突出问题导向,坚持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聚焦教育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焦点问题,持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努力破解教育发展难题,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添动力、增活力。

5、坚持统筹推进。准确把握新时代万载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关键性环节和突出性问题,加大对教育事业发展的统筹力度,集中力量、集聚资源、集成政策,整体推进全县基础教育协调发展,全面提升教育事业发展水平。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各级各类教育普及目标全面实现,优质教育供给更加充分,城乡教育发展更加均衡,各类教育结构更加完整,教育公平更加彰显,高质量教育体系初步构建。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破解,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显著增强。

1、教育结构更加合理。全面推进普及15年基本公共教育。学前教育普及率和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明显提升,保教质量迈上新台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稳步提高,中小学空间布局更加合理,城乡一体化发展基本实现;普通高中教育特色多样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实现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学位配比和办学规模大体相当;残障学生教育和康复服务得到充分保障;终身教育优质体系初步构建。

2、育人机制更加完善。符合教育改革发展方向、适应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教育育人机制基本形成,以立德树人、五育并举为目标的家校社协同、中小幼贯通、校企互融的育人机制更加健全。

3、资源供给更加充裕。全县教育资源配置更加优化,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和智慧校园建设基本覆盖,全面消除大班额、大校额,教育信息化资源得到充分保障,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

4、治理体系更加健全。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全面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更加深入,教育督导的“利剑”作用有效发挥,新时代教育评价体系基本形成,现代学校制度全面确立,政府依法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格局更加成熟,教育治理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

5、保障支撑更加有力。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进一步加强。教育经费投入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稳定增长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教师管理机制更加完善,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教师专业化发展平台更加多元,信息化技术融合应用更加深入。

表2:万载县“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主要指标

指   标

2020年

2025年

属性

学前教育

幼儿在园人数(万人)

2.34

2.3

预期性

毛入园率(%)

89.5

96

预期性

普惠性幼儿园占比(%)

91.02

92

预期性

九年义务教育

在校生(万人)

8.96

8.5

预期性

巩固率(%)

98.75

99

约束性

高中阶段教育

在校生(万人)

1.92

2.5

预期性

其中:中等职业教育

0.21

0.6

预期性

毛入学率(%)

92.15

92

约束性

继续教育

从业人员继续教育(万人次)

0.6

0.6

预期性

四、主要发展任务和实施举措

(一)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

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切实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落实党建工作责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1.牢牢掌握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权。进一步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完善县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工作机构和运行机制,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努力构建配套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工作中的领导作用。坚持党管干部,突出政治标准,选优配强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班子,大力发现储备优秀年轻干部。牢牢掌握教育领域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各级各类学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完善党建带团建机制,全面加强新时代少先队工作,带动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和学生会组织建设。

2.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基层党组织建设。推动中小学校落实基层党建工作重点任务,巩固提升全县教育系统基层党建“三化”建设水平。多形式、多层次开展基层党组织书记示范性培训、党务工作者常态化培训和党员轮训,完善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评价机制,提升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和业务水平,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方法,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坚持“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原则,做好在教师群体和青年群体中发展党员工作。

3.纵深推进教体系统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强化党的政治领导和政治监督,推动全县教体系统进一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党委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形成“四责协同”机制,充分发挥全面从严治党引领保障作用。健全党委全面监督、党的工作部门职能监督、党的基层组织日常监督、党员民主监督的监督体系,扎实开展政治谈话,切实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的监督。强化管党治党制度建设,完善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纠正“四风”,整治“怕慢假庸散”作风顽疾。注重师生纪律教育,强化纪律执行,持续推进正风肃纪,坚决整治师生身边“微腐败”,严肃查处违反师德师风和学术不端行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严格执行问责条例,对抓党建失职失责、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不力、巡视整改弄虚作假等情形严肃问责。深入推进“勤廉机关”“勤廉学校”建设,努力建设政风清明、校风清净、教风清正、学风清新的清廉教育系统,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二)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坚持德育为先、五育并举,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4.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党对教材工作的全面领导,统筹推进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落实思政课改革创新“十个一”举措,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落实县领导联系中小学校制度,持续推动县党政领导干部到学校上思政课。整体推进思政课程建设,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同频共振。持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素质能力和专业水平,完善思政课名师培养机制和荣誉体系。大力推进中小幼德育一体化建设,不断创新和丰富德育载体。全面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道德、法治、国防等教育,传承中华美德,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奋斗精神。加强国情、省情、市情和县情教育,大力弘扬好人文化、勤廉文化,推动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推进红色基因传承,在中小学开设红色文化课程,用好《红色文化》教材,充分发挥万载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深入推进“红色、绿色、古色”育人实践,持续开展“诵读红色家书”“红色走读”“红色研学实践”“红色歌曲传唱”等活动,推动红色基因传承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5.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加强劳动教育,建立健全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课程。打造专、兼职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立劳动教育清单制度,完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加强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建设,鼓励中小学生研学基地建立劳动实践场所。开展劳动教育示范学校评选,统筹配置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劳动教育资源,逐步建好配齐劳动实践教室、实训基地。推进中小学劳动周、垃圾分类、文明创建、志愿服务、“大国工匠进校园”等活动,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增强中小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加强体育美育,完善学校体育美育设施,推进音体美教育教学条件全面达到国家标准。开齐开足上好体育美育课程,健全“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体育教学模式,推动足球、篮球等教学改革,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实施“水花行动”,推动各地各校积极探索普及游泳运动。常态化组织学生体育锻炼,帮助每个学生至少熟练掌握1项终身受益的运动技能,全面增强学生体质。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美育教学模式,推进艺术课程改革,丰富艺术实践活动,依托社会文化艺术资源提升学校美育水平,继续推进“戏曲进校园”“围棋进校园”等教育,积极参加宜春市学校体育艺术节,持续开展“琴棋书画好少年”评选,培养学生艺术爱好,让每个学生至少形成1项艺术特长,提升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6.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巩固提升中小学生阳光心理工程建设成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创建。支持中小学校建设健康教育室,配齐配强心理健康教师,开好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课。常态化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加强心理辅导咨询,及时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广泛开展新时代校园爱国卫生运动,积极开展禁毒、防艾、生态文明等教育,持续开展健康学校、绿色学校创建,倡导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生活方式。贯彻落实义务教育“双减”政策要求,全面推行中小学课后服务,开展假期校内托管服务,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全面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培训行为,切实减轻中小学生校内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抓好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考试等管理,全面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积极开展学生社团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引导学生养成健康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7.健全协同育人体系。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宣传力度,加强家校社互动。持续推进“千名教师访万家”活动,完善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功能,做实家长会、家长开放日、校长接待日、家长志愿者等活动,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统筹发挥校内外各类教育资源的育人功能,丰富校外教育内容和形式。支持有条件的学校教育资源向社会开放,推动图书馆、纪念馆、运动场等公益设施建设并免费向学生开放。加强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少年宫等建设和管理,支持开展公益性活动。鼓励英雄模范人物、名师大家进校园、上讲台。加强家庭教育,树立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引导家长针对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开展家庭教育,关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智力发展状况,培育积极健康的家庭文化,树立和传承优良家风。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统筹推进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引导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增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

(三)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

积极应对全面放开“三孩”政策,超前规划和布局学前教育资源,全面提升保教质量,规范办园行为,满足人民群众“入好园”的需求。

8.巩固普惠资源供给。强化各有关部门的责任,完善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保障机制,不断提高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健全普惠性学前教育投入和成本分担机制,落实公办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和普惠性民办园补助标准,建立公办园收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实施第四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充分考虑出生人口变化、乡村振兴和城镇化发展趋势,将幼儿园建设纳入城乡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统一规划。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补齐县城新增人口集中地区学前教育资源短板,着力构建以普惠性资源为主体的办园体系。完善城区幼儿园教育网点建设,新建南部新城光明幼儿园、龙湖嘉园四期幼儿园,形成2个县级园+10个小区园的县城幼儿园网点格局。

9.提高保育教育质量。实施学前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全面改善办园条件,提高幼儿园保教水平,补足配齐“两教一保”。落实幼儿教师全员培训,加大农村幼儿园教师培养力度,提升幼儿园教师综合素质和科学保教能力。完善学前教育教研体系,强化课程园本化建设,试点推进“安吉游戏”学前教育模式。发挥县幼儿园的引领作用,促进全县幼儿园及幼儿教师交流成长,加大对薄弱园的专业引领和实践指导,全面提升保教质量。力争新增2所市级示范幼儿园。

10.加强办园行为监管。落实各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责任,强化对幼儿园办园条件、教师资格与配备、安全防护、收费行为、卫生保健、保育教育、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动态监管。落实幼儿园基本信息备案及公示制度,全面完成无证园治理工作。严格执行民办幼儿园审批“先证后照”制度,加强幼儿园收费监管,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群众承受能力和办园成本等因素,动态调整公办幼儿园收费标准、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最高收费限价;建立民办园成本监审机制,抑制过高收费。落实科学保教,加强幼小衔接,坚决纠正和防范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

(四)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聚焦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巩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成果,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教育质量,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通过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国家督导评估。

11.均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健全学龄人口监测机制,依据学龄人口变化动态调整优化义务教育学校网点布局,科学处置闲置校舍和设施设备。补齐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短板,持续改善乡镇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并办好必要保留的乡村小规模学校,打造乡村“温馨校园”,确保全县乡镇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全部达到省定标准要求。因地制宜加强乡镇寄宿制学校教师周转房建设,保障教师基本工作和生活条件。落实万载县中小学教育网点布局项目建设,合理有序扩大城区学校学位供给,新建万载县五小、万载县六小、布城小学、南门小学、光明小学、城东初中,预计新增学位6320个。对全县中小学校运动场进行提升改造,做到塑胶跑道、足球场、篮球场等全覆盖。实现全面消除大班额,化解大校额,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班额、校额达到国家标准。

12.提高义务教育办学质量。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强化课程实施日常监督,不得有提前结课备考、超标教学、违规统考、考试排名和不履行教学责任等行为。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建立学有困难学生帮扶制度,为学有余力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实施义务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用好国家中小学生网络学习平台,加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坚持和完善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用好监测平台,强化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

13.促进义务教育公平发展。深入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健全城乡对口帮扶机制,推动联合办学、镇村一体化办学,推进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促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实现城乡学校建设标准、教师编制标准、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标准、基本装备配置标准“四个统一”。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政策,切实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健全常态化控辍保学机制和特殊学生群体关爱机制,保障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残疾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14.保障特殊群体教育权利。提高特殊教育经费保障水平,加快推进异地新建县特殊教育学校建设项目,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以义务教育为重点,推动特殊教育向学前和高中教育延伸,探索增加孤独症、多重残疾、重度残疾儿童等招生类别。推进儿童福利机构内适合就学的适龄残疾儿童全部接受教育并纳入学籍管理,鼓励有条件的儿童福利机构开展康教融合服务。增强特殊教育教科研能力,实施差别化教育和个性化培养。加大国家通用手语和国家通用盲文普及推广。促进特普融合,建立普通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责任共担、资源共享、相互支撑的发展机制,推进送教上门、医教结合。重视专门教育,切实提高教育矫治水平。

(五)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

扩大普通高中优质资源供给,全面提升普通高中办学能力,构建与新高考相适应的育人模式和运行机制,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

15.全面提升办学能力。完善普通高中经费投入机制,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建设资金,建立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和学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不断提高保障水平。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扩充优质资源供给,实施城南高中新建工程,新增学位3000个,全面消除大班额现象;健全高中教师补充、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待遇;杜绝外县违规到本县掐尖招生,防止万载中学优质生源流失。落实新高考综合改革要求,根据学生学科需要,加强高中学校教室、功能室、实验室等功能性场所建设,加大图书和教学仪器设备配置,提升普通高中信息化水平。

16.深化育人方式改革。适应新高考综合改革,全面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落实全员培训,提升实施新课程新教材的能力和水平。加大对班级编排、学生管理、教师调配、教学设施配置等方面的统筹力度,建立健全适应县域和学校实际情况的“选课走班”运行机制,满足学生不同发展需要。积极推进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拓宽综合实践渠道,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研究和指导,开展验证性和探究性实验教学,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健全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理想、心理、学习、生活、生涯规划等指导。

17.促进学校特色发展。改革高中学校办学体制、培养模式和管理方式,探索普职融通高中、综合高中和艺术、体育、人文、科技等特色高中办学模式。不得给学校下达升学指标或单纯以高考升学率考核评价学校和校长、教师,严禁炒作高考升学率和高考状元。加强校本课程开发和特色课程建设。探索建立普通高中与高等学校贯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有效衔接机制。开展特色高中创评,鼓励引导学校立足传统文化、县域特点,形成“一校一品、一校一特”办学特色,激发办学活力。

(六)推进职业教育优质融合发展

把握职业教育类型特征,深化普职融通、产教融合、育训并举,大力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18.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夯实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实施中职学校培基固本行动计划,推动中等职业学校扩容提质,湘赣边区域中职教育融合发展。加快实施南部新城职教园区建设,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职普协调发展。开展中职学校与高职学校“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双向互认、纵向流动,实施职业教育服务终身学习质量提升行动,面向各类社会群体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育训并举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19.加强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对接区域产业发展战略,优化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增强职业技术教育的适应性。强化标准在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中的基础性作用,落实国家职业标准,深化“三教”改革,实施职业学校“课堂革命”,推进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推进“1+X”证书制度,发展虚拟仿真实训,探索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开展职业技能、专业技能考试测试,引导所有学生参加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开展“引企入教”改革,支持鼓励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探索设置“产业教授”等创新性岗位,加快发展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打造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和育人示范平台,强化学生实习实训,确保实践性教学学时占总学时数一半以上。加强基础知识、职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育,建立健全职业技术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完善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

20.提升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积极探索建设高水平产教融合园区,立足“万载花炮”品牌,围绕锂电、花炮等支柱产业,每年编制并动态调整万载县急需紧缺行业(工种)目录,引导职业学校科学合理设置专业,新增和打造锂电加工、花炮技艺与燃放等特色专业,为万载企业培养专业技能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探索“入职即入学”培养模式,实施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创业行动计划,助推工业园区一线劳动者和各行各业从业者学历提升与职业成长。

21.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坚决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不合理用人导向,推动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完善技术技能人才职务职级晋升政策,畅通技术技能人才发展通道。推进落实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待遇有关政策,推动职业学校毕业生在就业、参加机关企事业单位招聘、职称评聘、职务职级晋升等方面,与普通学校毕业生同等对待。赋予职业学校在内部管理、教师招聘、教师待遇、校企合作等方面更多的自主权。组织参加各类技能大赛,对成绩突出选手给予表彰奖励,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全社会厚植崇尚技能的文化氛围。

(七)构建终身教育优质服务体系

搭建平台,扩充资源,完善机制,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终身教育体系,推进全民终身学习,服务建设学习型社会。

22.推动终身教育平台建设。用好国家智慧教育云平台、赣教云、学习强国、干部网络学院等载体,进行数字化学习。利用万载开放学院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职业培训和终身学习服务。发挥万载中等专业学校在职业培训、技术推广和社会生活教育中的作用。加强社区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引导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参与社区学习中心建设,创新“互联网+”老年教育和社区教育服务模式。

23.完善终身教育机制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统筹、部门协同、社区融入、市场介入和群众广泛参与”的终身教育发展机制。利用江西省终身学习系统,建立健全终身学习成果积累、认证、转换、检测评价机制,构建基于大数据的终身教育决策服务体系。完善终身学习激励政策,形成全民积极向学、随时随地可学的制度环境。

(八)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优化师资供给结构,创新和规范教师管理,持续提升教师能力素质和地位待遇,大力培养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24.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系统化、常态化和制度化;加强教师聘用、考核评审中的政治立场考察,将思想政治表现和课堂教学要求与职称评定、评优奖励等挂钩。大力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将师德师风教育贯穿教师生涯全过程。强化教师队伍法治和纪律教育。持续开展师德典型选树宣传,丰富支月英师德品牌内涵,选树万载师德典型,讲好万载师德故事。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全面落实新教师入职宣誓制度、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定期通报师德失范行为,健全多元监督体系和教师信用体系。

25.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加大教师培养和专业发展支持力度,办好县教师进修学校,配齐县教研室各学科教研员,加强教师本土化培养培训力度,推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加强校长队伍建设,持续开展校(园)长队伍研修,提升校长办学治校能力。大力实施卓越教师2.0计划,培植一批有影响的教研团队、名师工作室和教师工作坊,发挥“卓越校长”“卓越教师”等示范、辐射和引领作用。加快职业中专“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健全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到行业企业实践机制,培养工匠师傅。

26.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深入实施县域内中小学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实行教师聘期制、校长任期制管理,建立县域内骨干教师巡回授课、紧缺学科教师流动走教制度,进一步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建立思政、德育、美育、劳育等紧缺、薄弱学科教师培养和招聘机制,加大农村教师定向培养统筹力度,持续改善教师性别结构。完善教师年龄、性别、学科等数据动态检测和运用,建立教师需求配置预警机制,逐步缓解教师城乡、校际、学科、性别等结构性矛盾。

27.完善教师管理机制。坚持控制总量、盘活存量、提高编制使用效率,统筹存量编制资源。继续完善全县统一管理、统筹调配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周转池”制度,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可持续编制保障。完善教师准入和招聘补充制度,严格教师准入,提高入职标准,实行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双重考察。全面落实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和公办幼儿园人员配备规范。落实幼儿园教师持教师资格证上岗制度;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改革,促进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均衡配置;适应新高考和普通高中选课走班要求,适度增加普通高中教师编制。稳妥推行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职级制度改革,推动校长、教师合理流动。健全教师岗位、职称和考核评价制度,适当提高中小学高级岗位结构比例。完善“双渠道”教师招聘制度,畅通教师职业发展通道。完善教师退出机制,落实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打破教师岗位聘任“终身制”。

28.提升教师地位待遇。认真落实公办园教师待遇保障政策,确保教师工资及时发放、同工同酬。健全义务教育教师工资随当地公务员待遇调整的联动协调机制,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落实艰苦边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特殊津贴和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完善中小学教师收入分配激励机制,绩效工资按教师工作量及考核等因素进行分配。大力提升教师社会地位,落实公办中小学校教师作为国家公职人员法律地位。落实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推行中小学校和教师减负正面清单管理,切实减轻中小学教师不合理工作负担;加大教师表彰奖励和宣传力度,健全长期从教教师荣誉制度,持续开展卓越教师(校长)、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教育工作者、德育先进工作者、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等评选表彰。制定教师优待办法,关注教师身心健康,保障教师享有健康体检、旅游、住房、落户等优待政策,巩固农村教师“八个一”关爱工程成果。

(九)推进智能时代教育创新

29.加快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教育专网规范管理,推动“IPV6”规模部署和5G提速,打造高速稳定、绿色安全的网络学习环境。推进校园智能化改造,全面建成校园无线网络,实现校园有线、无线、物联网“三网”融合,推进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设施数字化改造、智能化升级。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全面支撑“教、学、管、评、测”等教育环节,基本建成泛在化开放的学习环境。实施“智慧校园”全覆盖工程,建立数字校园环境、教育资源、信息服务云管理模式。对接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县级教育资源分中心,构建新型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数字教育资源服务供给模式。

30.深化智能技术融合应用。创新基础教育教学模式,深化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推进“三个课堂”在中小学的常态化应用,扩大“智慧作业”应用覆盖面,普及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等教学方式,推进个性化、精准化教学。深入探索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教学应用,打造沉浸式、智能化、泛在化的新课堂。加强信息系统整合和集约化管理,创新教育政务服务和管理新模式,大力推进教育“互联网+政务服务”“互联网+校务服务”,探索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用户选用”的信息系统应用服务供给机制,推动统一运维保障。探索基于数据的学生评价改革,创新评价工具,全面支撑教育管理、师生评价、区域教育综合评价。推动学生综合素质数字档案在招生中的创新应用。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推进职业教育虚拟仿真实验实训。

31.提升师生信息技术素养。推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纳入教师教学能力评价和绩效考核,激发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内生动力。继续用好“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和宜春市级培训资源。继续加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管理团队的信息化领导力培训。探索将信息素养纳入教师招聘考试内容。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将信息技术纳入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考核,提升学生数字化学习实践能力、信息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

32.强化教育信息化保障。完善教育信息化工作组织领导体制,明确行政职能管理部门、业务应用推进部门、技术支持部门等主体责任,确保教育信息化工作有序开展。探索建立针对区域、学校、课程、资源、教师、学生信息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办法,将其纳入教育督导范畴。加强教育系统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建立过程化网络安全责任考核体系,落实各方安全主体责任。构建绿色上网防护体系,预防青少年网络沉迷。优化教育支出结构,加大教育信息化财政投入力度,保障信息化运维经费。完善信息化多元投入机制,拓宽教育信息化经费渠道。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长效宣传机制,营造教育信息化良好发展氛围。

)规划实施重点项目

为完善城区教育网点布局,扩充城区教育资源,改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环节与能力提升,保障中小幼学位供给,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根据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和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两项评估”要求,“十四五”期间重点规划实施以下教育民生项目。

1.规划新建万载县五小、六小、南门小学、布城小学、光明小学、光明初中(城东初中)等6所城区中小学校,预计新增学位6320个,全面满足城镇化发展就学需求。

2.规划新建白良中小、潭埠中小、黄茅中小、白水中小等4所农村学校。

3.规划新建城南高中。用地面积约194亩,总建筑面积8.2万平方米,投资2.5亿元,设计教学班60个,普通高中学位3000个,积极化解高中大班额问题。

4.规划新建光明幼儿园、龙湖四期幼儿园,预计提供园位720个,力争2023年投入使用。

5.规划新建特殊学校。用地约30亩,预计投入约5425万元,按300学位约25个班要求,规划校舍面积约12000平方米并完善设备设施,办成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教一体的功能康复学校。

6.推进3个专项债券建设项目。即万载中专、乡镇公办幼儿园、村级公办幼儿园等,力争2023年开工建设。

7.对全县中小学校运动场进行提升改造,做到塑胶跑道、足球场、篮球场等全覆盖。

三、全面深化教育改革

坚持问题导向,破解教育发展难题,稳妥推进教育改革,增强教育发展活力,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

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要求,按照江西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两清单一安排”,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顽瘴痼疾,构建科学评价机制。根据宜春市“1+N”教育评价办法,制定本县实施办法,构建政府、学校、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等多元参与的评价体系。完善教育督导部门统一负责、相关部门协作的教育评估监测机制,引进第三方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参与教育评估监测。注重教育评价结果运用,加大教育评价政策宣传,促进全社会形成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和选人用人观。

(二)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考试招生体制机制。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美育、劳动教育等考核办法,完善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全面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模式。落实统一高考改革,实施“3+1+2”选科模式,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加强标准化考点建设和管理,增强考试实施及允许条件保障。

(三)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

健全教育督导机构设置,构建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新体系。完善督导工作规程,落实督导条件保障,确保教育督导机构独立行使职能。开展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推动对乡镇(街道)党政领导干部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建立中小学校办学绩效考核制度。推进中小学幼儿园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开展校(园)长任期综合督导。推进建立县级教育督导信息管理平台。加强督导评估队伍建设,配齐配强督学,加强业务培训,提升督导人员履职能力。完善教育督导报告、反馈、整改、复查、激励、约谈、通报制度,落实教育督导问责办法,强化教育督导结果运用。

(四)深化新时代教育教学研究改革

发挥教研服务学校教育教学和师生成长的功能。指导学校将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要求有机融入教育教学的各环节和全过程;引领课程与教学改革,提高全体教师基于课程标准的教书育人能力;推动综合素质评价研究,建立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导向、有地方特色的科学评价体系;提高教学质量监测信度,健全质量监测体系;加强县教研室的建设,优化教研队伍,推行“高中校际联盟、初中分片集中、小学镇村一体”的教研模式;创新教研机制,充分发挥学科中心组和骨干教师、名师等作用,建立常态化的教学视导制度;改进教研方式,完善以“订单式”教研为主要形式的教研制度,探索基于信息技术的智慧教研新方式;加强中小学与教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充分利用市教育学会平台,组织开展课题研究和教育成果评选。整合和有效利用各类资源,为全县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专业支撑和智力支持。

(五)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

全面推进依法治教,深入开展“八五”普法宣传教育,组织国家“宪法日”活动等校园普法,创建一批依法治校示范校。持续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优化教育行政部门政务服务,扎实推进政务公开工作,实现教育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深化教育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简审批事项,深入推进“三单一网”建设。扎实做好教育系统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教育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持续推进“减证便民”行动,强化审批和重大项目事中事后监管,严格控制对学校的项目评审、教育评估、人才评价和检查等事项。健全执法机构,完善执法机制,依托“互联网+监管”系统,加强运用大数据、信息化手段创新质量评价和监管方式。加快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推进学校建立以章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家长委员会等议事协调组织效能,提高学校办学活力和自我监管能力。完善师生权益保障和救济机制,健全未成年学生学校保护机制,依法治理“校园欺凌”和“校闹”。

(六)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

依法依规促进民办教育发展。深入推进民办学校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分类管理改革,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基金奖励、捐资激励、土地划拨、税费减免等方面实施差别化扶持,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民办学校。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加大民办学校资产管理和财务监管力度,建立健全民办学校变更与退出机制。指导民办学校依法制定章程,并按照章程管理学校,建立健全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对独立、相互支持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管理,推动持续健康发展。加强民办幼儿园管理,控制办学规模,规范办学行为。加大校外培训机构整治力度,强化日常监督管理,促进校外培训机构有序发展。落实民办幼儿园和校外培训机构年检年报制度。

(七)健全教育帮扶机制助推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推动教育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有效衔接,接续推动乡村教育全面振兴。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体制机制,完善控辍保学工作机制。深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改善乡镇寄宿制学校、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教师招聘向农村倾斜,优先满足乡村学校教师需求。巩固学校联网攻坚行动成果,加快学校网络提速扩容。建立健全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帮扶机制。完善学生资助政策,加大对乡村困难学生的帮扶,全面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完善农村儿童教育关爱工作。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的关心关爱工作。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加强农村学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巩固拓展推普助力脱贫攻坚成果。

(八)健全教育风险防控机制

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纳入教育工作全过程。加强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防范重大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风险,牢牢掌握教育系统政治安全主导权。严格落实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做好抵御宗教渗透和防范校园传教工作。创新安全教育方式方法,做好安全教育与学科教育相结合,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开展防溺水等安全教育专项行动,全面提升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扎实推进平安校园建设,巩固校园安防“三个百分之百”建设成果,扎实推进校园安防“四个一”工程建设,提高学校安防设施智能化保障水平。常态化开展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加强涉校涉教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加强学校后勤服务管理,健全师生保险保障机制,保障校园食品卫生安全。加强教育网络舆情监测管控,完善校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全面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坚决防止发生大规模群体性事件、重大个人极端事件等社会安全事件。

四、教育发展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实施

强化各级政府和有关单位的主体责任,充分发挥纪检监察机关监督职能,建立部门协调会商机制,定期研究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形成保证规划落实的工作合力。坚持因地制宜,强化问题导向,周密部署,精心组织,扎实高效推进规划实施,确保本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建立规划中期评估和年度监测制度,组织对本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监测。

(二)强化经费保障

完善教育投入机制,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强化政府提供公共教育服务职责,落实各级政府教育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按照“两个只增不减”要求,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落实各级各类教育生均拨款标准,健全财政教育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全面履行公共教育的经费保障责任。健全完善各级各类教育生均拨款制度和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建立拨款和收费动态调整机制。完善非义务教育学校培养成本分担机制,加强民办学校收费管理,贯彻落实非营利性民办学校收费政策。激励社会扩大教育投入,吸引社会捐赠。调整优化教育经费使用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城乡、校际协调发展。全面落实学校设计规范,严禁超标准建豪华学校。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加强内控机制建设,完善教育内部审计制度,强化教育经费监督管理,确保教育经费使用安全规范高效。

(三)落实责任分工

建立规划实施责任制,全面分解本规划确定的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明确责任分工,制定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各级政府和有关责任部门要按照“项目化、时间表、责任人”的要求,切实履行职责,共同推进规划实施。县教体局负责规划的组织协调和实施,发改、人社、财政等部门配合,共同推动教育事业发。

(四)营造良好氛围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加大教育宣传,广泛宣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及万载教育事业发展成就和未来发展前景,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教育、支持教育、共同推进教育发展的良好局面,为规划的科学实施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全县各部门、教体系统广大教职工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要紧抓机遇、求真务实、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扎实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为建设富强美丽和谐宜居新万载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