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部门信息公开目录>财政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解读回应

朱斌解读《预算报告》

访问量:

1月11日,江西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开幕,受省政府委托,省财政厅厅长朱斌向大会作《关于2022年全省和省级预算执行情况与2023年全省和省级预算草案的报告(书面)》。朱斌厅长专门接受记者采访,对《预算报告》进行解读。

问题一:面对经济下行、疫情旱情叠加等复杂严峻形势,2022年,财政运行情况怎么样?请您作个介绍。

答:2022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疫情多发散发、历史极值干旱等多重超预期冲击,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全省各级财政部门沉着应对、精准发力,用好财政运行的“舵桨帆”,推动财政收入持续恢复、企稳向好。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948.3亿元,增长4.8%,增速居全国第5位;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288.3亿元,增长7.5%,总量居全国第13位。

一年来,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决贯彻“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着力提升积极的财政政策效能,更加聚焦精准、可持续,在推动江西经济社会平稳发展中交上一份高质量财政答卷。具体体现在:

一是“稳”住了经济发展的“基本盘”。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支持稳住经济大盘责无旁贷。财政政策靠前发力,迅速跟进中央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出台更大力度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稳住经济发展16条财政措施,新增安排110亿元,顶住压力、赢得主动。特别是,精准聚焦、集中火力,以1000亿的减负、2000亿的投入、3000亿的撬动,让经济发展底盘更稳、信心更足。全年办理新增减降缓退税费近1000亿元,其中留抵退税444.4亿元,降低、缓缴各项社保费44.6亿元,减免房屋租金5.4亿元;建立惠企资金“直通车”,兑现财政奖补资金48.5亿元。提前2个月完成全年政府债券发行任务,2011亿元新增债券快速投向交通设施、农林水利、公共卫生领域,支出进度居全国前列;统筹517.4亿元投向“两新一重”等项目。充分发挥“财园信贷通”“财农信贷通”、融资担保、PPP、小额担保贷款等财政金融工具作用,新增撬动社会资本近3000亿元,杠杆撬动发力、缓解融资难题。

二是“护”住了基层“三保”的“压舱石”。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中央、省委省政府对基层“三保”念兹在兹,明确要求基层“三保”绝对不能出任何问题。考虑到县区财政运行压力较大,我们在财政紧平衡压力十分突出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大对市县的支持力度,确保全省各级财政运行平稳有序。中央支持力度历年最大。全年中央财政下达我省各类补助资金3364.4亿元,增量超400亿元,增长13.9%。其中均衡性转移支付913.49亿元,增量首次突破百亿元,增长14.8%,居全国第四、中部第一。下沉财力额度历年最大。全年对市县财力性转移支付补助比上年增加332亿元,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地方予以倾斜。拨付财政直达资金1662亿元,支出进度达95%,高于全国平均支出进度4.4个百分点。强化基层运转保障,省财政给予乡镇(街道)和行政村(社区)补助标准达到160万元和13万元,保障水平居全国前列。“三保”举措强度历年最大。做实“一县一策”风险应急预案,压实“县级为主、市级帮扶”责任。设立县级“三保”资金专户,足额归集、闭环管理、动态监测。开展市县财政暂付性款项清零试点,增强资金保障能力。全省“三保”总体平稳,没有县区进入财政部红色、橙色监测名单。

三是“守”住了民生保障的“标准线”。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一体推进全面建设幸福江西、民生实事工程和健全完善民生保障制度攻坚行动,全省用于民生领域支出达5754亿元,占总支出比重继续保持近八成的份额。基本民生保障更广。围绕“就业岗位、托幼园位、上学座位、医疗床位、养老点位、停车车位、如厕厕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困难群体保障更好。加大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力度,强化重点人群基本生活保障。特别是在全国率先为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孤儿及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增发8.7亿元一次性生活补贴,惠及185万困难群众,取得良好社会反响。抗疫抗灾保障更强。面对疫情旱情双重冲击,各级财政部门主动作为,拨付154.1亿元用于疫苗接种、核酸检测、患者救治等支出需要;统筹28亿元应对超历史旱情,支持受灾地区兴建水源、实施人工增雨,促进生产恢复保丰收。2022年我省首次开展民生实事评估评议评价工作,以群众口碑检验幸福江西成色。

四是“防”住了财政运行的“灰犀牛”。财政“牵一发而动全身”,为积极应对复杂严峻形势带来的风险挑战,我们强化底线思维,坚持系统观念,财政领域安全防线有效筑牢。精准拆弹,缓释债务风险。加频加密专项债券项目合规性审核和风险把控,实行穿透式监测,确保法定债券不出风险。出台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工作清单,及时调整落实化债来源。扎实推进融资平台优化升级,“一地一策”“一企一策”制定风险处置预案。截至2022年底,我省地方政府债务余额10851.4亿元,控制在中央核定限额以内。履职监管,化解金融风险。积极履行国有金融资本出资人职责,加强对省级国有金融企业风险防控及省财政厅权属企业风险防控,支持防范化解地方中小银行风险。增加省属企业注册资本金,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稳妥运作,确保基金安全。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健全工伤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省级调剂制度;稳妥推进社保基金结余资金运作,促进基金保值增值。

五是“管”住了营商环境的“关键点”。支持推进营商环境优化升级“一号改革工程”,落实预留采购份额、价格评审优惠、优先采购等措施,加大对中小企业扶持力度。2022年,中小微企业获得政府采购订单占全省政府采购总规模超90%。率先在全国构建了政府采购电子卖场全省一张网,交易额超80亿元,入驻供应商超4万家。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出台改革完善科研项目资金管理27条措施,持续为科研人员减负松绑。在全国率先全面使用财政电子票据,迈入财政票据“无纸化”时代。编制确定4项全省财政系统行政许可事项,实现清单之外无行政备案事项。深化“证照分离”改革,会计行业性质许可电子证照在全省全面推行。创新注会行业监管,在全国首创企业登记网络服务平台自动弹窗提示,实现了“事后监管”向“事前服务”转变。同时,我们充分发挥财税改革突破和先导作用,不断破除体制机制堵点卡点,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持续推进零基预算改革提质扩围,健全省以下财政体制,扎实推进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财政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稳步提高。


问题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要求建成具有江西特色的“三全”“五有”预算绩效管理体系。请问这项工作成效如何?

答: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现代预算制度”,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财政预算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是建立现代预算制度的核心内容,对整个财政管理起着决定性的支撑作用。一年来,我们紧盯制度建设“顶层设计”,以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为主攻方向,紧锣密鼓、有力有序制定出台28项制度办法。至此,全省已制定出台61项有关制度办法,“1+N”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基本建成,为建好现代预算制度打下坚实基础。具体体现在:

一是制度链条实现“全覆盖”。坚持系统思维,按照全方位要求,制定覆盖政府预算、部门预算和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绩效管理制度50项;按照全过程要求,制定贯穿事前评估、目标管理、运行监控、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的绩效管理制度6项;按照全领域要求,制定国有资本经营、社会保险基金、政府投资基金、政府采购项目等绩效管理制度5项,基本形成绩效管理全覆盖制度链条。

二是指标体系对标“全方位”。精心编制《江西省省级分行业分领域分层次绩效指标和标准体系(2022 年)》,形成涵盖省级所有部门整体、转移支付专项资金和项目支出的绩效指标体系,包括89套部门整体绩效指标9300余条、38个省级转移支付资金绩效指标3900条;形成分行业、分领域的项目绩效指标体系,包括16个行业领域89个行业类别绩效指标17800余条。预算单位绩效目标设置由做“填空题”变为“选择题”,初步实现财政资金绩效有标准、可衡量、能比较。

三是绩效约束涵盖“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进一步深化了预算管理方式改革。事前绩效评估和绩效目标编制成为申报项目、安排预算的前置条件;绩效运行监控成为保障预算有效执行的有力抓手;事后评价结果成为改进预算管理和下年度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部门的资金需求理念由以往“先要钱、再办事”,逐步转变为“先谋事、再排钱”,绩效优先原则真正体现。


问题三:我省2023年政府预算安排是怎样考量?

      答: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财政工作意义重大。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对财政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对此,我们将牢固树立对标意识,千方百计做好财税征管,加强调度分析,尽最大的努力,追求最好的结果。当前,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成为常态,国内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综合分析研判,2023年我省财政有望延续平稳运行态势。从财政收入看,预期今年我省GDP回升至较快增长轨道,项目投资效应释放,产业动能加快转换,消费回补潜力释放,有效增强税源后劲。政策性减收作用减弱。大规模留抵退税政策退出,宏观税负保持稳定,退税减收因素减少。同时,2022年各级财政落实中央要求,规范税收、非税调节行为,没有收入延缓至2023年,形成基数拖累效应。从财政支出看,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生态环保等重点支出刚性增长,养老、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民生短板需要继续加强保障,支持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基层“三保”能力也需要保持必要强度,还本付息仍处于高位。总的看,我们既要把握发展大势,坚定发展信心,也要保持清醒认识,树牢底线思维。为此,今年预算安排的主要原则体现在紧紧把握“实”“优”“控”“深”“效”等五个关键字上。

一是收入要“实”,实事求是、积极稳妥。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要求相衔接,实事求是设置预期目标,依法依规组织财政收入,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稳定市场预期,增强发展信心。

二是支出要“优”,统筹兼顾、优化结构。大力统筹财政资源,积极调整支出结构,切实提升政策效能,全力保障“三保”、科技、乡村振兴、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支出需求。坚持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和低效、无效支出,严控“三公”经费和行政成本。

三是债务要“控”,合理适度、风险可控。统筹发展和安全,既发挥带动有效投资的积极作用,又规范政府适度举债融资行为,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四是改革要“深”,紧扣重点、巩固成效。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落实税制改革举措,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加快构建涵盖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和基础支撑等科学规范的现代预算制度,促进财政治理效能提升。

五是管理要“效”,科学规范、防范风险。优化财政内控体系,深化全面绩效管理,强化结果运用,促进资金安全规范高效使用。把财政可持续摆在突出位置,筑牢风险防范机制。


问题四:2023年,我省民生实事工作方面有哪些政策举措?

答:增进人民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理念,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直面民生领域的短板弱项,在全国率先系统实施民生实事工程,每年围绕就业和创业等数个方面,办好若干件实事,解决了一大批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全省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书写了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

随着国家保障和改善民生决策部署的推进,特别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战略部署,为新时代做好民生工作指明了方向,有必要对我省民生实事工程进一步优化完善。调整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对教育强国、文化强国、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省委、省政府重点部署、重点督查,由职能部门具体抓好落实;二是对国家部委有明确指导意见、实施方案或者执行政策的,由相关职能部门纳入常态化工作机制有力有效实施;三是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按照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原则,结合实际,经反复评估完善,确定了10件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群众急难愁盼的具体实事,集中力量办好办实。具体是: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扶持力度;提高低保对象等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标准;改善残疾人生活和照顾服务;关心关爱城乡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和留守儿童;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婴幼儿入托补贴补助力度;为适龄女生免费接种人乳头瘤病毒疫苗;免费提供出生缺陷防控服务;开展基层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建设;加大自动体外除颤器投放力度。

民生实事优化后,巩固提升了原民生实事工程经验成效,可实现“三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精准对标。二十大报告关于增进民生福祉的阐述主要包括完善分配制度、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等四个方面,明晰了民生的内涵。二是有利于精准评估。增进民生福祉,兜牢民生底线重在持续,只要符合省情,财力可承受,一件一件做,就能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至千里。三是有利于精准施策。待省人代会审议批准预算后,我们将按程序报请印发文件实施,10件实事每一件都会附上一个完整的工作方案,明确具体措施、责任部门、节点任务、资金安排、保障措施等,建立健全权责清晰、上下联动的实施、调度、督查、绩效评价机制。

不管怎么调整,我们将始终坚持民生工作的力度只强不弱,民生资金的投入只增不减,民生项目的数量只多不少,坚决把省委省政府对民生大事的关心关怀落到百姓手里心上,努力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问题五: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均提出,要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请问,财政部门2023年有哪些工作打算?

答: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都强调,要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近年来,我们坚持系统观念,强化底线思维,加快推进财政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财政收支稳健运行,基层运转保障有力,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但同时,受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各级财政收入增长放缓,支出刚性有增无减,基层收支矛盾突出,少数市县库款保障水平偏低;还本付息逐步进入高峰期;财政财务收支不规范行为一定程度存在,财经纪律约束还要从严,等等。这些都是财政领域面临的风险点,也是推动财政可持续的着力点。我们将重点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把牢财政稳健运行高线。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负有兜底保障作用,任何时候都不能出问题。要进一步加强财源建设,依法依规实事求是组织财政收入,提高收入运行质量;科学安排支出政策,健全财政承受能力评估,加强跨年度预算平衡,健全预算执行管理机制,以财政的“稳”为市场注入信心活力。

二是严防政府债务风险红线。《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稳妥有序化解存量”。我们将继续加强专项债券事前评估、运行监控、绩效评价等全流程管理,规范政府适度举债融资行为;贯彻落实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各项制度举措,推动市县融资平合优化升级方案落地落实,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多渠道筹集资金稳妥化解隐性债务存量。加强全口径债务分析监测预警,确保风险总体可控。

三是兜住基层“三保”支出底线。坚持财力下沉,省级2023年新增财力中,对这块资金专门做了安排。县级均衡性转移支付增加30亿元,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安排18亿元,市级均衡性转移支付安排4亿元。这些都是增量,将有力缓解基层财政收支压力。同时,还要加强动态监测,落实“一县一策”风险应急处置预案,推动“三保”项目库标准化管理。

四是织密资金安全制度防线。启动预算管理一体化二期项目建设,压紧压实预算项目全周期管理和财政资金全链条监控,让财政监督由“人防”更多转向“技防”。健全财会监督体系和工作机制,加大与其他监督的贯通协调,稳步开展重大财税政策和改革措施落实情况监督。统筹推进财政系统内控体系建设,研究进一步加强乡镇财政管理的政策措施。

五是守住社保基金可持续“生命线”。提高社保基金统筹层次,贯彻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加快推动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增强基金抗风险能力。落实各级财政对社保基金的支出责任,依法依规加强社保费征缴,稳妥开展社保基金投资运营,积极做好部分国有资本划转社保基金收益收缴,稳定拓展基金收入来源。加强基金监管,管好用好人民群众的“养老钱”“保命钱”,确保社保待遇按时足额发放和医保正常结算。


问题六:在“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方面,2023年财政有哪些具体举措推动经济加快复苏?

答: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为推动经济整体好转,中央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体现了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要求我们加大财政宏观调控力度,优化政策工具组合,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具体来说,加力,就是要保持适度支出强度。重点在三个方面发力见功:一是在促进经济加快复苏上发力见功。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加强引导撬动,促进消费持续恢复,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重大战略财力保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二是在专项债投资拉动上发力见功。财政部提前下达2023年的新增债务限额1062亿元已全部编入年初预算。我们将合理把握债券发行时机和节奏,推动债券资金早发快用,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和投资拉动力。三是在推动财力下沉上发力见功。制定出台进一步深化和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强化激励约束,促进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充分运用困难程度等调节系数,更多向困难地区倾斜。提效,就是要提升政策效能。一是在完善税费优惠政策上提质增效。认真落实国家出台的税费优惠政策,并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减税降费措施,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要减的减到位,要降的降到底。增强精准性针对性,着力助企纾困,为实体经济提供真金白银的支持。二是在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上提质增效。坚持过紧日子,继续压减“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整合更多的财力用于保障重点领域重点工作,不撒“胡椒面”,集中财力办大事。三是在财政资金管理上提质增效。落细落实“1+N”制度体系,扩大预算绩效管理督导审核重点部门范围,加强绩效评价结果运用,努力在预算绩效管理上走前列、作表率。

附件:

关联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