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部门信息公开目录>财政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解读回应

扎实做好财政改革发展工作携手书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江西的精彩华章

访问量:

—— 朱斌厅长就《预算报告》答记者问

1月17日,江西省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开幕,受省政府委托,省财政厅厅长朱斌向大会作《关于2021年全省和省级预算执行情况与2022年全省和省级预算草案的报告(书面)》。朱斌厅长专门接受记者采访,对《预算报告》进行解读。

一、问:2021年中央提出“积极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请问我省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021年,全省财政部门坚决落实“积极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要求,加强财政资源统筹,优化支出结构,兼顾稳增长和防风险需要,切实提升财政政策效能和资金效益。

减轻企业负担有力。2021年,落实落细中央和省出台的系列减税降费政策,全省为企业减税降费1130亿元,连续三年超千亿元,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市场预期。

撬动社会融资有力。2021年,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用足用好“财园信贷通”“惠农信贷通”、融资担保、农业信贷担保、PPP等财政金融工具,合计撬动社会资本2468亿元,有效缓解市场主体融资难题。其中,进一步完善融资担保体系,通过体系担保分险发放贷款超800亿元,业务规模持续保持全国“第一方阵”。

扩大有效投资有力。2021年,共发行政府债券2290.7亿元,连续三年环比增加,其中新增债券1776.8亿元新增债券共支持了1194个一般债券项目和986个专项债券项目建设,充分发挥了债券资金稳投资、扩内需、补短板的作用。

争取中央支持有力。2021年,中央财政下达我省各类补助资金近3000亿元,为江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持。其中,均衡性转移支付788.6亿元,占全国的4.3%,为兜牢市县“三保”提供了扎实财力保障。

二、问:请简要介绍2021年我省预算执行情况?

2021年,在全省经济稳定恢复、稳中加固、稳中向好的基础上,财政运行实现“三稳”,有力迈好“十四五”开局“第一步”,以最大努力争取了最好结果。

收入稳中提速。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812.3亿元,总量完成汇总预算的104.8%,居全国第15位;增长12.2%,增幅2015年以来首次跃升到“两位数”,恢复性较快增长态势明显。

质量稳中有升。税收收入完成1929.4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68.6%,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收入“含金量”不断提升。主要得益于产业税收增势强劲,全省工业税收增长14.3%,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38.5%,较上年环比持续提高,有色金属、计算机通信电子、医药等行业税收增长较快。

支出稳中提效。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788.5亿元,增长1.6%,支出结构不断优化,保重点、压一般的特征明显。全省各级财政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达到5345.5亿元,继续保持近八成的比重份额,教育、社保、环保、农林水等支出增速均高于财政支出平均增速;同时,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全省一般公共服务支出下降2.8%,“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连续八年实现压缩。

三、问:政府预算体现国家的战略和决策,现代预算制度是现代财政制度的基础。去年省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请简要介绍一下。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现代财税体制的决策部署,2021年11月,省政府印发了《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主要提出了加强财政资源统筹管理、规范预算支出管理、严格预算编制管理、强化预算执行和绩效管理、防范化解财政风险、增强财政透明度等六项具体措施。具体呈现以下特点:

在预算支出安排上,树牢“三个坚持”:

1.坚持将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作为预算安排的首要任务。围绕国家和我省重大战略、重要规划、重点任务,强化财力保障机制,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集中力量办大事。

2.坚持“三保”(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优先顺序,坚决兜牢“三保”底线,不留硬缺口。“三保”支出保障不到位的地方,除应对突发事件支出外,一律不得安排资金用于其他支出事项。

3.坚持严格过紧日子,控制政府性楼堂馆所建设,严禁党政机关建设培训中心等各类具有住宿、会议、餐饮等接待功能的场所和设施,严禁以业务用房名义或国有企事业单位代建等方式新建办公用房。清理压缩各种福利性、普惠性、基数化奖励,除另有规定外,以省委、省政府或省直部门名义开展的一般性表彰活动原则上不发放奖金。

在财政预算管理上,坚持“十个严”:

1.严禁将财政收入规模、增长幅度纳入考核评比,不搞收入进度排名。

2.严禁收取过头税费、违规设置收费项目或提高收费标准,坚决清理涉企乱收费行为。

3.严禁虚收空转。不得违法违规制定实施各种形式的歧视性税费减免政策,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

4.各部门、单位要依法依规严格将取得的各类收入全部纳入部门或单位预算,未纳入预算的收入不得安排支出。

5.严禁将政府非税收入与征收单位支出挂钩。

6.严格执行人大批准的预算,预算一经批准非经法定程序不得调整。

7.坚持先有预算后有支出,严禁超预算、无预算安排支出或开展政府采购。

8.严禁出台溯及以前年度的增支政策,严禁违反规定乱开口子、随意追加预算。

9.严禁以企业债形式增加隐性债务。严禁地方政府通过金融机构违规融资或变相举债。

10.严禁要求或接受地方党委、人大、政府及其部门出具担保性质文件或者签署担保性质协议。

在财税体制改革上,明确“五个关键节点”:

1.进一步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逐步将符合条件的省级国有企业全部纳入实施范围,并从2022年起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交比例。

2.上年结转项目资金原则上于本年度6月30日前下达,除据实结算项目外,逾期未分配的,收回财政统筹使用。

3.规范按权责发生制列支事项,市县级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结余不再按权责发生制列支,并于2021年底前将存量核算事项使用完毕。

4.深化部门零基预算改革,稳步扩大实施范围,“十四五”期间全省行政机关、参照公务员管理以及公益一类财政全额补助事业单位原则上都纳入改革范围。

5.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2022年全面运行,用信息化手段支撑预算管理,规范各级预算管理工作流程等,统一数据标准,推动数据共享。

四、问:县级“三保”是维护经济运行秩序和社会大局稳定的“压舱石”。去年县级“三保”压力还是比较大,请问省财政采取了哪些有力举措?

2021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紧平衡状态凸显、市县财政更趋紧张的形势,省财政厅高度重视,坚持把县级“三保”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列入年度重点工作,以更全的审核、更强的保障、更快的直达、更准的监控、更严的防范,不断夯实基层“三保”工作基础,目前,全省“三保”运行总体稳定。

坚持源头管控,预算审核全覆盖。年初,印发《江西省财政厅办公室关于做好2021年度县级“三保”预算审查工作的通知》,对各地“三保”预算编制情况进行前置性审核。省级除抽取30个县市重点审核外,对全部100个建制县(市、区)保工资预算全面审核,其余由设区市进行审核,审核情况全部反馈市县。

坚持财力下沉,基层保障稳增长。印发《江西省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建立我省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机制,全力支持县级政府保障“三保”支出需求,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增强乡、村两级运转保障能力。2021年,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126.2亿元已全部下达,省级预算安排对市县补助2256.5亿元,较上年增长3.5%。特别是,增加安排4.3亿元,总量达到54.1亿元,用于提高补助标准,保障全省乡镇(街道)、村(社区)等基层组织稳定运行。省级财政对每个乡镇(街道)补助提高到160万元,对民族乡补助提高到200万元;对每个行政村平均补助标准提高至13万元,超过中央基本标准2万元,对民族村提高到17万元;对社区提高到13万元,补齐社区与村的经费补助标准差距。

坚持雪中送炭,直达机制常态化。印发《江西省财政厅关于做好2021年度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有关工作的通知》,建立我省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进一步扩大直达资金范围,在中央37项资金基础上,我省对应将20项资金一并纳入直达资金系统。同时,加强督导,定期调度,每月通报,对下达慢的地方、部门提出工作建议,切实加快全省支出进度。全年下达直达及参照直达管理资金1310.5亿元,省级下达进度为100%,直达基层、惠企利民。

坚持动态监控,应急预案早研判。拟定2021年县级“三保”重点监控县(市、区)名单,将莲花县等6个县区列为省级重点监控县,并要求各设区市选择1-2个县区列为市级重点监控县。完善定期报告制度,按月汇总市县“三保”运行情况,对可能出现的“三保”风险,研究出台“三保”风险应急处置预案。同时,严格按照“三保”预算调拨库款,印发《江西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暂付性款项管理的通知》,强化预算约束,消化存量,严控增量,增强财政资金支付保障能力。

五、问:去年中央提出支持科技自立自强,请问财政部门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撑。2021年,全省财政部门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加强资源统筹,优化体制机制,全力助推江西创新型省份建设,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体体现为“五个坚持”:

坚持资金引领。发挥财政保障作用,确保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各项科技战略有效落地。自2015年起,省财政连续八年大幅增加省级科技专项资金,去年资金总量达到16亿元;全省各市县财政也纷纷加大科技投入,全年全省科技支出达到209.9亿元,增长7.2%,继续保持较高增速,为相关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财力支撑。

坚持项目引领。坚持将有限的科技资金用在刀刃上,集中财力办大事。聚焦“大项目”,资金重点向重大创新平台倾斜,省级科技专项资金对省院共建重大科研平台合计安排7.3亿元,其中仅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就安排5亿元建设经费,加上地方政府债券资金安排,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投入大幅增加。培育“潜力股”,省财政安排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行动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发展势头迅猛、技术创新突出、产业影响力较大的独角兽和瞪羚企业;积极策应“映山红行动”,对符合条件的上市企业,每新增一家首发上市企业,省财政对其注册地所属政府给予500万元奖励资金。

坚持人才引领。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支持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强化经费保障,安排省级人才发展专项资金3.4亿元,支持省“双千计划”等重点人才工程实施;新增安排2亿元,鼓励各级各类高校毕业生留赣就业创业;运用人才创新创业引导基金、人才担保贷等工具,完善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强化高端人才在赣创新创业金融支持。注重政策衔接,加强与市县就做好高层次人才服务保障工作的沟通对接,促进省市县相关人才政策的衔接,确保同城同待遇,消除省与地方人才政策壁垒。

坚持产业引领。注重科技创新产业化,推动科研技术走出实验室走向市场。促进成果转化,安排7000万元支持中科院江西育成中心建设,壮大科技成果交易平台;对线上完成的技术交易给予财政补助;创新推出科贷通担保贷、知识产权担保贷、高新技术企业担保贷等产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变现。推进产业发展,瞄准5G、智能制造、中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预算安排工业发展专项、新能源汽车、标准厂房建设等资金近12亿元,加快全省重点产业领域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步伐。

坚持政策引领。优化财政机制,改进资金管理,坚持以政策创新激发科技活力。为企业“减负”,大力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积极落实技术转让、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集成电路和软件产业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大学科技园发展等税收优惠政策。为科研“松绑”,出台进一步完善省级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若干措施,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简政放权”,对省级科技专项、高校“双一流”建设、省人才发展等资金在预算管理、政府采购、因公出国(境)等方面全面放开相关权限,全力激活科技创新“一池春水”。

六、问:政府债券已经成为积极财政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请问2021年我省政府债务管理做了哪些工作?

2021年,省财政厅积极发挥财政职能,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始终坚持“开好前门,堵住后门”的管理思路,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全省限额内政府债务余额9013.3亿元,控制在财政部核定的10009.4亿元限额之内,债务风险总体可控。

一方面,坚持“开好前门”。

加快债券发行使用,提高政府债券资金使用效率,发挥专项债券对加快重大项目建设、重点民生领域保障的积极作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有以下特点:

总量“大”。全年共发行政府债券2290.7亿元,连续三年环比增加。其中,新增债券1776.8亿元。

发行“优”。聚焦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严格按照项目建设进度,科学设计债券发行计划,合理选择发行时间窗口,适度均衡发债节奏,确保债券“即发、即用、即见效”。

投向“准”。严格专项债券项目合规性审核和风险把控,确保所申报项目前期手续完备、发行方案可行,专项债券精准投向基础设施、公共卫生、水利等领域,充分发挥债券资金稳投资、扩内需、补短板的作用。

机制“新”。首次通过商业银行柜台市场发行债券,进一步拓宽我省债券发行渠道。首次开展了债券发行定价区间市场化探索,共节约利息支出9.01亿元,有效降低了项目建设融资成本。

另一方面,坚决“堵住后门”。

积极化解隐性债务存量,防范遏制增量,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风险。

出台一个文件。以省两办名义出台《进一步做好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规范地方政府建设项目决策机制、强化政府平台公司举债融资管控和压实部门监管责任链条等17条硬举措,压实压牢责任,形成监管合力。

纳入一项督查。首次将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列入省委省政府年度综合督查事项,用好督查手段,有力促进防范化解债务风险。

建立一个机制。建立常态化核查机制,组织各级财政部门定期对隐性债务化解情况进行核实,对政府平台公司债务风险等情况实行现场核查。省财政委托第三方机构对部分市(县、区)隐性债务化解、债券资金使用等进行核实。

拓展一项试点。督促指导各地依法依规筹措资金化解存量债务,对全省隐性债务变动情况实行动态统计监测,每月调度分析隐性债务化解情况。开展建制县隐性债务风险化解试点,发行再融资债券,支持6个试点县进行隐性债务化解,有效降低高风险地区债务风险隐患。

七、问:我省提出,要加快建设全国政务服务满意度一等省份,努力实现营商环境进入全国一流水平行列,财政部门在深化“放管服”改革方面有哪些好的经验做法?

“放管服”改革的核心就是要构建新型政府与市场关系。近年来,省财政厅坚持“放得彻底、管得到位、服得便利”的理念,围绕深入推进营商环境“一号改革工程”,打出政策“组合拳”,在推动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一次不跑”“省内通办”上下功夫、出实招,力破限制企业发展难题,持续激发市场活力。

坚持尽力“放”。出台优化科研项目资金管理17条硬措施,赋予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支配权;细化编制省市县财政统一的行政权力清单;仅保留的2项行政许可由审批制改为告知承诺制。

坚持有效“管”。加强国有金融资本监管,制定出资监管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办法;首次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全省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契税法、城市维护建设税法授权事项全面完成。

坚持精准“服”。成功构建政府采购电子卖场“全省一张网”,营造更加简捷高效的采购环境,截至去年12月底已有23个大类1843个子类目超过11万件货物上架,入驻供应商5800余家,入驻采购单位近2万家。推动政府投资预决算评审系统建设市县全覆盖,实现项目建设单位“一次不跑”。推动实现教育缴费、交通违章罚款等非税收缴微信“掌上办”。

八、问:我省2022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安排5%,主要出于什么考虑?

总体来看,2022年我省财政运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外部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给财政收入带来的压力仍然较大,同时各领域财政支出增长刚性较强,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2022年财政运行仍持续处于“紧平衡”的状态。

从财政收入看,增收潜力大于减收压力,稳中向好态势能够持续巩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快建立,我省各项国家战略平台集成效应逐步释放;加上去年实施跨周期调节,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延缓缴税等因素,结转至今年的税收较多,必将有力支撑财政收入增长。但同时国内疫情持续多点蔓延,经济运行基础还不牢固,加上新的更大力度的减税降费政策,初步判断,今年全省财政收入增速将比去年有所回落。

综合考虑,2022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按预期增长5%安排,低于上年执行数增幅,总量达到2952.5亿元;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69%,比上年继续提高。这样安排,主要出于以下考虑:

一是体现“稳住”。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按预期增长5%安排,略低于我省近三年年均6%的财政收入增长轨迹,略低于7%的全省GDP预期增速,主要是为落实更大力度减税降费政策。根据中央精神,2022年将实施新的更大力度减税降费政策,适当下调财政收入预期,有利于向各地发出明确的减税降费、助企纾困政策导向,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二是体现“进好”。根据了解的情况,2022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期较2021年预算数和执行数可能回调。我省5%的收入预期,预计继续高于全国水平,仍然较为积极。从近几年情况看,我省财政收入增速均高于全国水平,总量占全国地方的比重不断提高。

三是体现“调优”。税收占比提升到69%,与2020年67.9%、2021年68.6%相比,环比持续提升,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有利于引导市县进一步贯彻新发展理念,进一步做实做优财政收入。

九、问:民生问题百姓关注、社会关切。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切实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开拓促进共同富裕新路径。请问今年有哪些工作打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2022年,财政部门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履行好分配调节职能,财政再困难,也要确保基本民生投入只增不减,民生福祉不断增进,全面推进幸福江西建设。民生工作注重把握三个原则:

一是注重开门纳谏。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在深入基层和部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畅通民生诉求线上线下表达渠道,并组织人大、政协、高校等专家评估论证,切实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吸收到实事工程中。

二是注重系统谋划。坚持统筹兼顾、整体推进,加强财政资源资金统筹,对要重点办的民生实事实行项目化管理、工程化实施。发挥财政杠杆引导作用,统筹平衡好各方利益关系,避免“按下葫芦浮起瓢”,着力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发力的公共服务发展格局。

三是注重持续发展。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防止脱离财力实际、超越发展阶段搞过度保障,既保障基本、兜牢底线,又聚焦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努力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合理把握民生政策出台的力度和节奏,加强民生政策顶层设计,完善民生领域制度建设,确保民生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

按照上述原则,2022年省财政拟继续围绕就业和创业,社会保险,抚恤、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医疗保障和公共卫生,教育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住房保障,乡村振兴,群众生产生活等八个方面,集中力量办实办好51件实事。对比2021年民生实事工程,51件实事总量未有变化,但具体项目上有动态调整、政策内容上有充实拓展。主要有以下几个变化:

一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财力情况,拟提标扩面14件。主要包括提高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等补助标准,提高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企业军转干部、抚恤对象、残疾人、残疾孤儿、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各类困难群体、特殊群体的保障标准,提高基本公共卫生项目财政补助标准、省属中等职业教育生均财政拨款标准等,所需经费在预算中统筹安排。

二是结合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及人民群众新诉求,拟新安排16件实事。聚焦“一老一小”问题,推进社区居家养老、医养结合工作,实施婴幼儿入托补贴,关爱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关注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等。聚焦教育高质量发展,支持学前教育发展,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落实好“双减”政策。聚焦就业优先战略,促进技工就业,推进返乡入乡创业园建设。聚焦社会安全稳定,加强水库除险加固,提升应急救援、防灾减灾能力,提高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照料服务能力。聚焦人民生活品质,支持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在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开展交通安全问题整治等。

十、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各方面都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请问财政部门有哪些工作打算?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今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强调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准确把握这一重要职责使命,精准有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发挥好跨周期设计和逆周期调节作用,以更实的举措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具体要做到“八个到位”。

一是该“加”的加到位。积极财政主要发力点在于增加政府投资,弥补民间投资不足。要统筹用好宝贵的专项资金和新增债券,发挥各类财政金融工具效能,聚焦“2+6+N”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推动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加快构建现代经济体系;支持扩大内需,狠抓“两新一重”等重大建设,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健全完善重大区域发展战略财政支撑政策。

二是该“减”的减到位。全面落实新的更大力度减税降费政策,与现有税收减免、社保降费、公积金缓缴等惠企纾困政策形成合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强化政策宣传,跟踪实施效果,持续整治违规涉企收费,最大程度释放减税降费红利,切切实实帮扶市场主体,让企业“轻装上阵”,激发市场活力。

三是该“保”的保到位。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关系到政府履职尽责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维护经济运行秩序和社会大局稳定的“压舱石”。要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支持以民生实事工程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建设,坚持“三保”在财政支出中的优先顺序,兜牢兜实底线,确保基层“三保”不出任何问题,为稳定宏观经济提供坚实的社会支撑。

四是该“改”的改到位。树牢“大财政”“大绩效”理念,加强财政资源统筹,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特别是树牢“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理念,在提高财政资金绩效上下功夫,充分发挥“预算绩效管理”在推动财政资金聚力增效和提高部门公共服务质量的纽带作用,力争年底全面建成具有江西特色的“三全五有”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切实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管好用好。

五是该“放”的放到位。持续深化财政“放管服”,在推动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全面推行财政票据“无纸化”、推动更多非税缴费“掌上办”、推进政府采购电子卖场运营、开展批量集中采购试点等方面出实招、见实效,以财政担当深入推进营商环境“一号改革工程”。

六是该“争”的争到位。基于中央宏观政策向稳增长倾斜,释放了强烈政策信号。要紧紧把握政策导向,牢牢抓住国家新一轮政策机遇,加快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积极向上争资争项,拼抢政策红利。同时,会同有关部门坚持做好做实“项目库”,强化争资争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七是该“压”的压到位。坚持过“紧日子”是近年来从上到下普遍的共识,也是应对收支矛盾、实现预算平衡的重要抓手。要树牢长期过紧日子思想,严格执行各项经费开支标准,严控一般性支出,清理压缩各种福利性、普惠性、基数化奖励,建立节约型财政保障机制,千方百计盘活资金、节约资金,压减的支出全部用于保障重点支出和实施重大改革、重大战略所需支出。

八是该“防”的防到位。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强政府隐性债务管理,坚持遏制增量和处置存量并举,守牢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严格落实专项债券负面清单管理要求,适度均衡债券发行节奏,持续做好预算执行和绩效目标“双监控”。提高基金统筹层次,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全国统筹政策,强化社保基金绩效管理,构建收支平衡的基金预算管理机制,确保财政经济稳健运行,构筑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

(信息来源:江西省财政厅网站)


附件:

关联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