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部门信息公开目录>水利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工作动态>公告公示

万载县水利局关于印发万载县推进新时代水生态文明建设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 年)的通知

访问量:

万载县水利局

关于印发万载县推进新时代水生态文明建设五年

行动计划(2021-2025 年)的通知

各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基层各站所、机关各股室

根据省水利厅关于印发《 江西省推进新时代水生态文明建设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 年)的通知》(赣水发2021〕1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现将《万载县推进新时代水生态文明建设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万载县水利局

                                   2021年9月18日


     万载县推进新时代水生态文明建设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 年)

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和基础保障,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支撑。“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建设、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的关键期。全县水利系统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水生态文明建设统领水利高质量发展,着力构建现代水网,深化水利改革创新,推动水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万载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水利支撑和水安全保障。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坚持人水和谐的目标导向,贯彻落实中央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碳达峰碳中和等重大部署,统筹发展与安全,统筹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纵深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构建持续水安澜、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的水安全保障体系,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水利现代化。

二、工作任务

(一)确保三大安全

坚持目标导向、效能导向,补齐水利基础设施短板,强化水利行业监督管理,推动水利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提升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保障能力。

2025年,防洪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升,加快推进堤防加固整治、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洪水调蓄能力和水工程调度、洪水风险管理水平逐步提升,存量病险水库安全风险全部消除。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升,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 0.53 以上,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任务全面完成,城乡供水一体化体系基本建成,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9%以上,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基本确立。生态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升,流域综合治理成效显著,涉水空间管控措施基本落实,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治理取得明显成效,智慧水利有效推进,水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持续提升。

(二)加强六大管理

坚持建管并重,综合运用行政、法律、工程、科技、经济等手段,切实强化水利行业监管,进一步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推动实现“制度治水”、“制度管水”。

1.加强水资源管理

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坚持节水优先方针,推动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健全完善节水标准体系,实施节水评价制度,探索建立节水激励机制。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加快推进城乡生活节水。开展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推进节水型城市、灌区、企业、小区及公共机构创建,推行合同节水管理。

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实行区域用水总量和强度控制,建立超用水总量区域限批制度。完善规划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加快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建设。

严格取用水管理。严格实行取水许可制度,加强对重点用水户、特殊用水行业用水户监督管理。推进取用水管理专项整治,完成取水口核查登记。强化取用水计量监控,加强用水统计调查制度实施。加强地下水管理,合理确定管控指标。

强化生态流量管控。制定生态流量河湖名录,综合确定河湖生态流量目标,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管理。改善水工程生态流量泄放条件,完善控制断面监测设施,实施动态监测。建立河湖生态流量预警机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2.加强河湖管理

强化河湖长制。健全完善河长制体制机制,压实各级河长工作责任,实现巡河护河常态化、长效化。落实属地责任和各部门主体责任,协调推进河湖管理保护和治理。持续推进生态鄱阳湖流域建设行动和“清河行动”等专项工作。

严格河道水域岸线管理。全面依法划定河道管理保护范围,强化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约束,严格水域岸线分区管理和用途管制。探索建设项目占用水域岸线补偿制度,严格限制建设项目占用水域。强化涉河建设项目许可,加强涉河项目事中事后监管,加强日常巡查,严厉查处违法侵占河道行为。

开展河道专项整治行动。推进河道岸线清理整治、“清四乱”、非法矮圩网围整治等常态化规范化,全面改善河道面貌。开展河道圩堤管理范围内房屋问题整治,逐步消除存量,坚决遏止增量。

强化河道采砂管理。落实河道采砂管理责任,推行政府集中统一经营模式。全面执行采砂规划制度,严格采区许可,推进集约化、智能化、规模化开采。常态化推进水利行业扫黑除恶斗争,突出打击中小河流非法采砂行为。结合河道整治、水库山塘清淤, 因地制宜推进疏浚砂石综合利用,促进砂石资源可持续利用。

3.加强水土保持管理

强化水土保持监管。建立水土保持监管长效机制,强化审批与监管的衔接。充分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等高新技术手段,实现人为水土流失全覆盖、常态化监管。规范生产建设项目监督管理,重点加强水利、公路、风力发电、矿山开采等建设项目现场检查。严格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实现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落实全过程监管,加强自主验收管理。

4.加强水利建设管理

强化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完善项目法人管理与考核,狠抓项目主体责任落实。推广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总承包、全过程咨询、代建制等建管模式。加强工程建设全过程质量管控,落实质量终身责任制。开展水利建设领域根治欠薪专项行动,确保欠薪案件动态清零。

5.加强水利工程管理

推进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常态化。健全完善激励机制,落实理清管理事项、明确管理标准、规范管理程序、科学定岗定员、建立激励机制、严格考核评价等“六步法”要求。及时修订完善各类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评价标准。强化标准化管理结果运用。

强化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推动工程管理和保护范围划定,完成国有水利工程划界。常态化开展圩堤、水库(闸)注册登记和水库(闸)安全鉴定,建立水库降等报废退出机制。落实水库、圩堤安全管理责任,突出抓好跨乡镇工程管护责任落实。加强灌区、排灌泵站管理。建立健全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长效运行管护机制,不断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

加强水利水电工程移民管理。落实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紧密结合乡村振兴,以水库移民美丽家园建设、移民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因地制宜,建设生态宜居的移民新村和构建有地域特色的移民产业体系,促进移民就业增收,维护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社会稳定。

6.加强水利风险管理

加强洪旱风险管理。加强洪泛区管理,控制人口增长和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合理组织区内人口外迁。严格按照上级设定的水库汛限水位、河道警戒水位有关规定执行。加强雨水情监测,强化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措施。增强河道风险防范意识,开展风险评估,落实防范措施。统筹水旱灾害,在确保水库安全的前提下,适度承担风险,合理利用洪水资源。

加强网络安全风险管理。强化组织保障,成立网络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专门的人员,调整完善网络架构,建立多层网络安全防御体系。全面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加强密码保护、身份认证等网络安全基础服务。提高网络应急处置能力,提升网络安全分析决策能力,构建网络安全大脑。

强化安全隐患督查整改。压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建立健全水利安全生产双重预防体系,牢牢守住安全底线。健全水利综合督查体制机制,进一步明晰综合监督、专业监督、专职监督、日常监督的职责定位和任务分工,强化监管体系和能力建设。加强安全隐患排查,强化“查、认、改、罚”全流程闭环管理,坚决消除安全隐患。

(三)提升五大能力

面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需求,推进关键性、基础性能力建设,推动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促进水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1.提升水利基础设施保障能力

围绕“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目标,按照“补短板、强基础、利长远”的思路,大力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水安全基础保障能力。

加强防洪工程建设。实施康乐、鹅峰、潭埠、高城等五河治理防洪工程建设,罗城河(新竹段、横坑段、南垣段)、白良河等中小河流治理工程,黄茅水、后槎水、岭东水、白水河、山口水、里山水等山洪沟防洪治理工程,高村镇、高村新竹村、严田村、马步洞口村、三兴镇三兴村等洪患村镇河流综合整治工程,推进白石冲、大源冲等41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栈下、罗陂等水闸除险加固,全面消除存量病险水库安全风险。建立常态化除险加固机制,对新出险水库(水闸) 实施除险加固或降等报废,做到出险一座销号一座。对全县1794座山塘开展全面的调查摸底,推动列入县政府工作报中的500座山塘整治项目完成。

加强供水工程建设。加快建设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体系,实施城市供水管网延伸、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和小型集中供水工程达标改造,稳步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向农村供水保障转变。建成万载县中心城区备用水源工程,加紧推进锦泰灌区续建配套工程。

加强水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积极申报农村水系综合治理项目,创建一批水生态文明村、绿色小水电站。

2.提升水利创新发展能力

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目标定位,按照“重创新、破障碍、 激活力”的思路,抓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激发水利发展内生动力。

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精准补贴机制、用水管理机制、工程运行管护机制和农业水权制度,加快建成农业供用水计量设施体系,促进农业生产节水减排,保障农田水利工程持续良性运行。

深化水利工程管理改革。创新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模式,鼓励农民、村组集体、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参与。创新水利工程运行管护机制,推行水利工程企业化、物业化管理,实现管养分离。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明确工程所有权和使用权,落实管护主体、责任和经费。探索“以大带小、小小联合”的水利工程集中管理模式,促进工程良性运行。

探索推进水价值转换。将水生态修复同水产品价值提升结合,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同城市环境改善结合,水利工程生态改造、 水环境保护同水域文化旅游结合,实现水域生态治理向水域经济效益双向转化,激活水优势。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方式,探索畅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换路径,打造水价值产业链,走出 “资源—资产—资金—资本”的良性发展路子,为碳达峰碳中和贡献水利力量。

3.提升水利科技引领能力

立足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按照“强公关、增智慧、促升级”的思路,围绕水利发展主战场,加强科技引领,提高水利现代化水平。

加强智慧水利建设。坚持网格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方向,提升水利信息化建设水平,探索建设智慧水利。加紧推进水旱灾害防御指挥中心、水资源管理中心、河长制信息化管理、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等平台建设。

4.提升水利人才支撑能力

强化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意识,优化育、引、用、留人才发展环境,全面提升水利人才支撑能力。

加强水利人才引进。优化事业单位引人环境,加大特殊高端人才引进力度。

加强水利人才培养。继续申报基层水利专业技术人员“三定向”计划,不断充实水利人才队伍,解决基层人才短缺问题。注重水利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提高专业素质。

5.提升水文化发展能力

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论述,按照“讲故事、凝人心、展形象”的思路,加强水文化挖掘与传承,提升行业和社会水文化素养和行动自觉。

推进水文化传承发展。深入开展河流文化研究、水文化遗产资源调查,挖掘万载水利工程、水利历史人物和重大水利事件的文化价值。积极申报世界灌溉遗产、国家水利遗产,加强水文化遗产保护修复。推动水利工程与水文化深度融合,提高水利工程文化品位,打造水文化品牌。

加强水情教育宣传。依托水利工程、水利风景区等水利设施,开展水情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宣传平台、各类新闻媒体特别是网络和新媒体,组织开展水情宣传教育活动,讲好水利故事,提高社会公众节水护水爱水意识和行动自觉,为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实现人水和谐,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

三、保障措施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从政治角度思考谋划和推进新时代水生 态文明建设,保障行动计划顺利实施。

1.加强组织领导。为有效推动新时代水生态文明建设,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各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基层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切实把水生态文明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部署,推动行动计划落实。同时建立定期调度、督查评估和考核机制,将行动计划落实纳入水利综合督查、水利改革发展考核、河长制考核内容。

2.突出规划引领。推进流域综合规划、“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城乡供水一体化规划等重大规划编制和落实,科学谋划水利发展,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健全水利前期工作协调推进机制,提高前期工作质量和深度,强化项目储备。抓好水利项目环评、用地预审等要件办理,协调解决征地移民中的重大问题,推动项目多开早建。

3.完善执法体系。认真贯彻《水法》《长江保护法》等水法律法规,结合实际推进执法体系建设,加强水法律法规贯彻执行的监督检查,强化基层水行政执法能力建设。密切与检察、公安、交通运输、生态环境等部门的横向联动,推动联合执法。严厉打击各类水事违法行为。大力推进普法宣传,提升法治水利观念。

4.优化政务服务。大力弘扬“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的新时代水利精神,激励水利干部职工担当作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加强作风建设,坚决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 持续正风肃纪防腐。推进“五型”政府建设,深化“放管服”改革, 强化政务公开和信息资源共享,优化行政审批服务,提升水利政务服务效能,打造“四最”营商环境。

附件:

关联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关闭本页